战时儿童的成人化倾向 1939年和1940年是陈荒煤报告文学创作的高峰,他深入抗战一线,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凄惨生活,看到了他们积极投入革命,是为抗战时期的特殊群体。 在《童话》中以儿童为描写对象,将儿童本该具有的天真与战争所赋予他们的成人化倾向——认真与严肃的行动形成了对比,这种对比越发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孩子们发现“我”向他们走去的时候,停下了正在玩的游戏,抱着武器向“我”走来,待到确定“我”是八路军之后,才放松下来继续玩去。孩子们的武器是假的,是和他们身子高度相等的生了锈的大刀。但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武器捕获过汉奸。“他们用孩子们的细心和天真,不放松任何一个敌人,守看晋东南的大门。”鲁迅先生曾说:“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至五四时期,儿童本位观得以逐步确立,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以儿童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集中塑造抗战小英雄的人物形象,他们不得不承担着和成人同样的生存压力和爱国情感。 《新的一代》中,陈荒煤以群像式的方式描写了被战火毁灭了家庭的孤儿们,他们各不相同的遭遇让人产生怜悯之情,通过细致描述孩子们早熟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活带来灾难的沉重性,同时也记录了在宣传队中成长的孤儿们如何在军队关怀下重新获得对生活的希望。陈荒煤记录了很多优秀的孩子,但是也没有忘记落后的孩子,成绩的落后并不代表着思想的落后,他尤其提到了有着凄惨遭遇的王兼臣,他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孩子,一个跟着戏班子流浪的孩子,在演《小白龙》这出戏时,由于剧情和自己的身世相似而演得格外动情,以至于“单纯的战士们底心都被感动了,我看见他们有人用粗大的手背拭着泪眼”。但陈荒煤还是在悲痛之余,用简短的语言文字将王兼臣的孩子气诠释出来,“要不要再讲他偷跑的故事呢?不必了,他正在快乐地游戏,一听见有人提到这件事,他活泼的神情便马上丧失,在黑瘦的脸上浮起了红晕。”这样一段话收尾,巧妙地提醒读者:不要忘记,他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陈荒煤并没有将全部的笔墨聚焦于孩子们的不幸遭遇,尽管战争是残酷的,但一切终将过去,悲痛之极也留下了希望的种子,“让我们勇敢地,快乐地去吧,去和我们底敌人作最后的战斗!继我们以后,孩子们,新的一代已经壮大起来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