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锡伦现任扬州大学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多年致力于中国戏曲史、俗文学史的研究,著有《中国宝卷总目》《中国宝卷研究》,主编《昆曲艺术大典·文学剧目典》《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等,曾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人弃我取独寂寥 台湾学者曾永义2014年10月到访扬州,为车锡伦作过一首诗:“廿五年来金石交,因缘学术与节操。俗文宝卷称冠冕,人弃我取独寂寥。一介书生真本色,千秋傲骨实雄豪。我今跨海相存问,老泪相看忍不抛。”可谓知言。本着“人弃我取”的精神,车锡伦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研究之路。 俗文学是边缘学科,宝卷是寂寞的学问,车锡伦却坚守了三十多年。20世纪30年代,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学派”确立,40年代达到鼎盛,在中国文学艺术史的学科建设上贡献殊大。他们的研究对象,包括狭义的民间文学(如故事、歌谣、谚语等),以及口传的讲唱文学(变文、弹词、鼓词、宝卷等)和戏曲。1955年,车锡伦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从本科到研究班历时九载,师从赵景深学习中国民间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1964年获得副博士(硕士)学位。从此,他传承赵景深衣钵,主张从中国文学艺术发展过程的实际出发,摆脱从国外引进的概念的束缚,建立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体系,充实中国文学艺术史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对民间信仰正本清源,车锡伦选择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古老民间演唱文艺进行研究。起初,他涉猎的方面很多:民间宣卷、说唱道情、苏北的“香火神书”和“香火戏”、太湖流域的“赞神歌”等。后来,才集中在宣卷和宝卷方面。由于宝卷在历史上与明清民间宗教密不可分,这个课题的研究常遇到一些困难。当年,由于时代的局限,宝卷研究遭遇诸多偏见。车锡伦回顾学术生涯,曾这样总结:宝卷也好,民俗也罢,他研究的大多是文学史教材上很少讲或者不讲的文学现象。多年驻守在少人问津的学术边缘,车锡伦的学术成果很少为行外人所知。在长年的田野调查中,他同各地的“宣卷先生”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