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许永璋诗学著作简论

http://www.newdu.com 2018-05-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蒋晓光 参加讨论

    许永璋晚年应匡亚明校长之邀到南京大学讲学。他的到来为20世纪80年代的南京大学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他在课堂上说诗论词,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学子,教室里常常一座难求。围绕在他身边学诗、作诗者蔚然成风,后来编撰《许永璋诗集初编笺注》《许永璋诗集续编笺注》的褚宝增就是数学系的学生,曾受业于许永璋的课堂。
    许永璋一生著述颇丰,虽曾散乱、佚失,而至晚年讲学南大期间,随着治学环境的稳定,在将大量精力投入教学的同时,撰写、出版了数量甚为可观的学术著作,已广为学界所知。然而,较为遗憾的是,其部分著作由于客观原因,较少为学界所了解。如《诗词备课笔记》,应出版社邀请撰写,于1957年由新知识出版社(今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未再版,至今已不易寻觅。另有《杜诗新话》,曾于1994—1998年间在《杜甫研究学刊》发表7篇62则,另有19则仍以手稿形式保存而未发表,全书十余万字,至今未能以全秩流传于世。
    《诗词备课笔记》:古典诗词教学的垂范 
    《诗词备课笔记》全称应为《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一、二、三册诗词备课笔记》。20世纪上半叶,许多大学教师曾有在中学教书的经历。许永璋所处的年代仍能承其余绪,且有专门的《文学》课本用以教学,说明了文学类课程的重要性。许永璋因其在古典文学领域的造诣,受到苏、沪一带教育界的敬重,因此受邀撰写了《诗词备课笔记》一书。今所见《诗词备课笔记》只包含了一、二、三册中的诗词,实际上作者已撰写了其余部分诗词的解读,因故未能出版,而原稿亦已丢失。
    现存的《诗词备课笔记》仍然有其重要的价值,对于今天的古典诗词教学颇有启示。
    首先,求真的学术勇气。作者多次指出“教学大纲”(草案)或“教学参考书”的不足,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认为,“‘大纲’(草案)和‘教学参考书’都把这首诗当作单纯写景,把后两句解释成诗人对国土广阔、长江雄伟的赞颂,这样解释是不够全面的,没有把诗人当时的实际情绪加以考虑,而是孤立地就诗解诗”。再如白居易《望江南》,“‘教学参考书’中把‘山寺’句和‘郡亭’句拆开为两件事是不够好的,我认为这两句是回忆一次夜游,……从文学的角度上看,作为一件事,是比较典型些,也比较美丽些”。作者能够深入诗词内部细细品味作品的内涵,他所提出的意见,对于作品的解读无疑是更为妥帖的。
    其次,求索的学术精神。虽然只是一部教辅性质的著作,但作者极其注重考索细节问题,与其“求真”的态度一脉相承。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作者专门讨论“诗人看瀑布是站在山下,还是站在香炉峰上呢?”并解释说,“这个问题为什么值得研究呢?因为诗是讲意境的,如果没有把立足点搞清楚,那么从立足点所产生的意境就无法领会”。作者经过分析,认为李白是站在山下的。再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诗,从来解诗者都把它当作肯定的语气,认为是诗人受到群童的欺侮而感到难堪。这样解释,是不了解诗人的大胸襟。……因此只有把‘忍能对面为盗贼’这句改为疑问语气,空挑一笔,才能把诗人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的曲折复杂的感情表达出来。照我个人理解:《文学》课本上这句诗下打的逗号,应该改为问号才合适”,这里只是涉及一个标点符号的问题。看似都是小的问题,正因为作者有着上下求索的精神,才使诗意更为显豁、明白。
    最后,对教学方法的讲究。作者希望教师是学者型的,但他又非常明确一点:教师应内化于心,而不可强加于学生。如对王之涣《登鹳雀楼》,强调“唐人作诗,非常重视题目,后两句突出点题,既生动形象,又余味无穷。这样解释,才符合唐人作诗的特点,也才合乎五绝的风格”。关注“制题”显然是一个不小的学术问题,对于理解作品极为有益。但作者后来又指出,“唐人作诗,极端重视题目这一特点,也必须注意,否则,对诗人的表现方法就掌握不住。以上这些,教师必须掌握,但暂时不能教给学生以免分散注意力”,这是将学术研究与具体的教学区分开来。在进行《诗经》教学时,作者认为学生较难理解反复重叠、一唱再唱来加深情感的方式,建议“教师除领导学生反复诵读外,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引导他们领会作品里的思想感情”,特别加注说,“如:现代歌曲中歌词重叠的作用,以及母亲和老师对孩子们叮咛嘱咐的情意,这些是学生所能理解的”,他把非常细小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以期提高教学效率。此类教学方法的直接提出,在著作中非常普遍。
    清代桐城派文人常以擅长教学闻名,主讲各大书院,这也是桐城派得以绵延数百年而成为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文学流派的原因。姚鼐在《述庵文钞序》中说,“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主张三者融合无间,这也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重要理论,即世所称义理、考据、词章合一。不惟作文,于教学亦然。许永璋深谙其理,他当时虽然只是一名中学教师,但能从教学出发,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认真钻研教材,提出许多十分中肯的意见,不仅有益于古典诗词的教学,实际上也对如何做好一名语文教师,进而更好地传播祖国文化提出了要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