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以开放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老九《差点以为是他杀》的文本批评

http://www.newdu.com 2018-05-03 文学报 王建旗 参加讨论


    作家老九的短篇小说《差点以为是他杀》近日荣获全国煤矿文学第七届“乌金奖”。这个奖并不“小”,五年举办一次,分为长、中、短篇小说、散文等七类,每类仅评出五篇(部)获奖作品,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煤矿文联主办,评委阵容强大。因此探究一下老九“他杀”的文本很有必要。
    按照以往文学批评的经验,在阅读作家老九的小说《差点以为是他杀》(《雨花》2015年10期,以下简称《他杀》)时,我感到我的批评常识遇到了困惑和难题:虽然凭直觉,觉得这是一篇有价值的异类的小说,但是却无法用我们一贯的方法去归纳和界定。
    《他杀》是老九“复兴煤矿系列”小说中的一部,七千多字短篇,它携带了一种新的辐射和可能性,尤其是在当今工业文学几成凹地的低谷状态下,这篇写国企改革的小说露出了某些峥嵘之气与现代先锋小说的叙事品质,斑驳、复杂、暧昧难明的特征,甚至带有扑朔迷离、声东击西的“刑侦”色彩。
    故事讲述主人公老九在两场喜宴、一次暴力之后的“意外死亡”。按照婚宴——暴力——死亡三部曲承起转合,尘埃落定,由婚宴酒场急剧转入暴力和死亡现场。一切都是那样的漫不经心,却又像设计好的规定程式一样,生命走马灯似的在这三个场所快速来往穿梭,有命运的偶然性驱使,也有必然性使然,生者与死者、赴宴者与施暴者熙熙攘攘,相聚相逢,却又紧紧地被聚拢到大型国企复兴集团的磁场上。作者没有执意安排更多复杂的情节、恩怨的脉络,也没有奢华地引入和渲染存在的奥秘,而是尽快还原过程,回到现场,小说迅速、干净、果断、一意孤行,凸显了现代叙事的魅力与技巧,你看到的不是缓慢的“一灯如豆”或“走马灯似的”夜景,而留下列车穿越隧洞般的疾驰与眩目。
    《他杀》令人激赏和执意渲染的,恰就是这种叙述的节奏,一系列应接不暇的情节、对话、人物和往事在书页上奔驰,从一个段落到另一个段落,从一个章节到另一个章节,从沉入揭示到铺排描写,每一个步骤、辗转腾挪都显得疏落有致,有一种神采飞扬的野性和不容置疑的蓬勃生气。并且我们能够感到这样的“密集”是确切地出于小说的文本,而不是刻意地对是非的梳理、道德的判断和对暴力与“场域”的谴责,文学速度和力场飞快地穿越了它们,通过在它们缝隙间迂回出入,使它们的黏结更为自然、紧密,并能够在更自然和紧密的连续性当中传递出生命、“场域”及其社会结构和过去、现在,以及延及到未来的更多信息。更为可贵的是,在快节奏的叙述中,却吊诡地凸显了一连串“慢”的有意味的细节,比如:即将死在“垃圾堆上”的主人公却嫌“地面的烟头有点肮脏”,在城市学会了“迷路的艺术”,“谁在调和无法调和的力量”,一个逆来顺受的好人,最终成为坏人和“替罪羊”等,使整个文本呈现出在悖论中糅合,在尖锐中妥帖,在清晰中复调的艺术张力。
    主人公的死亡不是小说的结束,而是一个切入点,一个狭窄的入口,通过这个切入点和入口,小说的主题已经穿越“场域”的迷雾,小说的高音区并不在于“场域”对人性与生命力的压迫和窒息,而在于对主人公死亡方式的微妙处理。因为在这里,生命的终结其实是一个神话:“我硬撑着用右手的中指哆哆嗦嗦伸向腹部黏黏糊糊的稠血,在我布着污点、水渍、酒渍的白色衬衣右襟写下了歪歪扭扭、状若鸡爪的若干大字:地震把我颠下,与别人无关。我一丝一毫的劲儿都没有了,最后几秒钟感觉是楼下一个男人紧紧捏着我的中指,又蘸了几次黏黏糊糊的稠血才把后边几个字勉强写完……那朵遥不可及的‘睡莲’在我眼前渐渐消失,我像小孩一样在天堂开始微笑。”
    小说采用“倒叙”方式,在生命结束之后,“依然活着”的主人公带领我们返回婚宴与暴力的现场,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虚无感和魔幻性质。这让一篇本来力道沉雄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形式上生出了现代主义文学闪烁不定的枝节,老九再一次以开放的形式,成功地讲述了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