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网络文学批评史的问题论域(2)

http://www.newdu.com 2018-04-26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 欧阳友权 喻蕾 参加讨论

    二、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创生
    评价网络文学离不开与这种文学相适应的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网络文学诞生时间不长,其理论批评研究还刚刚起步,尚未建立起有别于传统文学评价体系的完备、权威的评价标准,一些评论文章对网络文学的创作特征解读不够,对海量存在的网络作品评价不多,针对性也不够强。特别是学院派批评,与网络文学现场之间尚存在隔膜和割裂状态,更多的是自说自话,正如有人评价的:“现在很多网络研究脱离了当下网络文学现场,大多是从网络文学外来影响、传播学和媒介革命的角度进入。网络文学研究者的理论准备明显不足,深入网络文学复杂多变现场的能力普遍缺乏,对网络文学生态和机制的认识程度远远不够。网络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影响仍然局限于研究者内部,很难在更大范围的网络空间上取得作家、编辑、读者的普遍认可。”[6](339)应该说,这个判断是比较客观的。但是尽管这样,依然有许多理论批评研究者对网络批评的评价标准做出了探索,或是在批评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评价标准来评判网络作品。从学理建构上看,我国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探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建构的必要与可能
    理清网络文学爆发式增长却又鱼龙混杂的现状,亟待理论引导和批评介入现实,针对网络文学的新特质,基于历史谱系和文学史发展脉络,阐明在数字传媒语境下,建立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可能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代表性的论文如《女娲、维纳斯,抑或魔鬼终结者》(黄鸣奋,《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欧阳友权,《湘潭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刘俐俐等,《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网络时代的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王一川,《大家》2000年第3期)、《“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陈定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面对网络文学:学院派的态度和方法》(邵燕君,《南方文坛》2011年第6期)、《空间转向: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禹建湘,《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1期)等,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理论探索。
    (二)网络文学批评尺度的多维性
    网络文学既要遵循“文学”的尺度,又需要兼顾“网络”的特点;既要考虑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的大众娱乐性、文化市场消费性和“粉丝经济”驱动性特色,又不能离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相统一的文学一般要求。因而,“网络文学批评作为全新的命题,需要面临文学自身空间扩展的问题,也具有大众文化互容共生的问题,应该厘清文化批评与文艺批评以及文学批评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采取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批评既有针对性又能体现出批评的价值和意义。”[7](167)因此,针对网络文学的特点,找到切中网络文学作品实际的评价标准,就将是多维的尺度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尺度,更不是单一的尺度。比如,在传统文学标准的基础上,是否还应该有适于技术传媒的标准、网民粉丝群黏度与点击量的标准、市场产业化标准、写作中的“续更”能力,等等。不过,多维之中仍然有核心的、不变的东西,即任何文学都不能少的东西,张抗抗把它叫做“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①,王一川称之为“体验、想象力和才华,及由此而生的独创”②,这些都是在顾及网络批评尺度多维性的同时,尤其需要特别顾及的、不可或缺的尺度。
    (三)对网络文学究竟要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做出正面回应,得出应有的价值判断
    “我们探讨网络文学作品,应当在坚持文学本质的前提下,注重研究网络文学的特点,寻找和发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点,经过较长时间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逐步地形成符合网络文学创作和传播实际的、具有网络文学特点的审美评价体系。”[8]有人提出“反思精英标准,理解网络文学”的主张,以“创建网络批评独立话语,分析网络文学艺术发展的构成和逻辑,逐步建立符合其创作规律的评价标准和体系”[9](177)。许多人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学术构想。如,网络文学应该以“快感与美感体验”为批评标准,因为“快感与美感体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需求,也是网络文学生存发展的立足点”,这个批评标准“与批评对象的文学承诺、创作实践、读者期待相匹配”[10]。再如,评价网络文学必须考虑其“网络性”,因为“网络不只是一个发表平台,而同时是一个生产空间”,基于此,如评论者所言:评价网络文学必须注重三个要素:超文本、粉丝经济和ACG(动画、漫画、游戏)的文化连通性[11](129-132)。另有,确定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必须考虑网络创作的自由性、网络的平等性、兼容性、虚拟性,形成具有“文艺普世主义的伦理话语”,“建立起文学批评内在的审美尺度和伦理尺度,构筑一种数字媒介与文学批评的双向互动的双赢局面”[12]。还有人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中辨析网络文学评价的特殊性,譬如作者身份的网民化、创作方式的交互化、文本载体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网络化、欣赏方式的机读化,以及文学存在方式、创作模式、价值理念的变异之于批评标准的影响[13],等等。时至今日,尽管人们对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还没有达成一致,但这些理论探讨对于标准的最终形成和批评体系的构建,无疑有着筚路蓝缕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