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音学 >

空间量形容词的变读

http://www.newdu.com 2018-03-28 《中国语文》 廖秋华 参加讨论

    【摘要】本文探讨“高”等空间量形容词的变读问题,发现:1)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将出现在“NP+高+数+量”格式中的“高”注为去声,作“度高”解,格式中的“高”并不表示属性,而是已经名物化,去声是其名物化的形式标记;2)对“高”等空间量形容词的变读现象,现存最早、最系统的记载出自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而就在陆德明的时候,此类变读已经衰微,因而《广韵》不收,《集韵》收音较《广韵》广因而收录。胡三省只是承袭陆氏的说法,并不反映当时语音的实际;3)跟“高”有同样情况的还有“长、广、深、厚”四词,它们都是具有空间语义特征的度量形容词。
    【作者】廖秋华[1,2]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杭州 [2]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
    【期刊】《中国语文》 2016年第4期
    【关 键 词】空间量形容词 变读去声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浙江树人大学中青年学术团队项目资助.本文亦蒙黄笑山师的悉心指导,孙建元、史文磊、王月婷等师友及《中国语文》匿审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此一并致谢,文中谬误概由作者负责.
     
    1.引言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以下简称《音注》)中有关“高”的55条音注材料令人关注。这些材料都由胡氏本人作注,“高”字出现的语境几乎一致,都出现在诸如“(浮图)高九十丈”“(凤阙)高二十余丈”等类型的“(NP)+高+数+量”的格式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胡氏本人的音注却并不完全一致。其中,“高”音“居傲翻”19例,音“居号翻”11例,音“古号翻”9例,音“古犒翻”5例,音“居报翻”4例,音“居奥翻”2例,音“工号翻”“古报翻”“古到翻”“居豪翻”各1例,音“去声”1例。例如:
    (1)九月,甲申,莽起九庙于长安城南,黄帝庙方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庙半之,制度甚盛。《音注》:高,居傲翻。(38-1223①)
    (2)太武殿基高二丈八尺,纵六十五步,广七十五步,瓮以文石。《音注》:高,居号翻。(95—3007)
    (3)又铸黄龙、凤皇各一,龙高四丈,凤高三丈余,置内殿前。《音注》:高,古号翻。(73—2322)
    (4)又铸铜为九州鼎及十二神,皆高一丈,各置其方。《音注》:高,古犒翻。(205—6499)
    (5)为九层浮图,掘地筑基,下及黄泉;浮图高九十丈,上刹复高十丈,每夜静,铃铎声闻十里。《音注》:高,居报翻。(148-4628)
    (6)其东则有凤阙,高二十余丈。《音注》:高,居豪翻。(21—698)
    (7)房玄龄等议,以为:“汉长陵高九丈,原陵高六丈,今九丈则太崇,三仞则太卑,请依原陵之制。”《音注》:高,去声。(194—61l4)
    上述音注中,除了音“去声”1例外,其余材料中反切上字“居、古、工”属中古见母,反切下字中“傲”“号”有平、去两读,“犒、报、奥、到”都只有去声一读,“豪”字属平声。“高”字《广韵》只收平声豪韵一读,《集韵》则除去平声豪韵一读外,还有去声号韵一读,释为“度高日高”。那么,胡氏音注中“高”到底该怎么读?其意义又如何?分析“高”字出现的上下语境,可知“高”都出现在“(NP)+高+数+量”的格式中,那么处在这一格式中的各个成分又有什么特点呢?除了“高”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词可以进入这一格式?它们是否有共同之处?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分析。
    2.“高”读去声表“度高”义
    我们认为,胡氏音注中“高”应该取去声一读,表“度高”义,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胡氏音注反切用字习惯及音注材料的一致性看,“高”字应念去声,表“度高”义。
    胡氏关于“高”的音注中,“傲”字《集韵》虽有平去两读,但是平声读法不常用,通常情况下只是作“敖”字的借字,所以l9例“居傲翻”极有可能是去声。“号”字《广韵》收平、去两读,且平、去两读都常用,平声表“呼号、哭号”义并不比去声“名号、号称”义罕见,然而韵书中“号”是去声韵目,这样看来很难说其作下字时作平声还是去声。查胡氏音注,“号”字作切下字的音注材料一共有25条,去除21条注“高”的材料外,另外4条材料如下:
    (8)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音注》:膏,古号翻。(21-711)
    (9)愿以臣等膏鼎镬,则朝廷自然雍穆矣。《音注》:膏,居号翻。(89-2829)
    (1O)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音注》:膏,居号翻。(219-7022)
    (11)张存敬攻定州,义武节度使王郜遣后院都知兵马使王处直将兵数万拒之。《音注》:郜,居号翻。(262-8536)
    《广韵》“膏”字平、去两读,平声义为“脂也”,去声义为“泽也,肥也。”《诗·曹风·鸬鸠》:“芄黍苗,阴雨膏之。”(386-a-7②)《经典释文》:“膏,古报反。”(6/5/4)《礼·内则》:“脂膏以膏之。”(1461-e-27)《经典释文》:“膏之,古报反。”(12/14/14)又按,刘鉴《经史动静字音》:“凡脂膏之膏则读平声,用以润物曰膏,则读去声。”(转引自《新修康熙字典》1988:1053)上述4例中,“膏”字3见,都出现在“膏+名”的结构中,当作“润也,泽也”解,作去声读。“郜”字《广韵》有去、人两读,去声义为“国名,在济阴。又姓,晋有高昌长郜玖”。人声义为“国名。”例(11)中“郜”属人名用字,当取去声一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