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三十多年的报告文学,酸甜苦辣,心知肚明。我曾经说过:“报告文学创作是桩苦差事,每一部(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用汗水和心血凝结成的。”说其“苦”,是因为有三“难”。 其一:选材难。 报告文学,一半的价值是由题材来决定的。 有评论家说,对一个时代而言,总是存在一些让人们最为焦虑和痛苦的问题。这种包含着时代重大问题的题材,可以称之为“时代的迫切性题材”。与这些题材相关的人物与事件,不仅严重而普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改变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甚至改变了历史的前行方向。 面对这个丰富、多样、风云变幻的时代,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准确的价值观判断,选取那些“时代的迫切性题材”,难!更何况,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时代,信息爆炸,选一个能让被各种信息轰炸得头昏脑涨的读者感兴趣的题材,难!选择一个能揭示和剖析现实生活的题材更难! 但是,正因为难选材,报告文学才更有魅力。因为它更深入、更厚实、更丰富,因而更耐读。 其二:采访难。 报告文学的“报告性”,也就是真实性,决定了当你选准了一个题材之后,必须深入生活,必须进行“田野调查”。你想关在书斋里写作,没门儿!当年为了写希望工程,我跑了七个省(区)的二十几个贫困县,采访了大量的失学儿童和乡村教师。写《中国海军:1949—1955》,泡档案馆、资料室,光这一时期的电文就读了两个月。还得跑干休所,抢救性地采访那些年迈的人民海军初创时期的亲历者。写《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各式各样的农民工都得顾及,光快递小哥就采访了好多个。农民工没有闲工夫,你只能见缝插针,就着他们的时间聊天。 这种艰难还表现在采访中你必须挖掘到具有文学意义的细节,这种文学细节,可遇而不可求,不下苦功,没有慧眼,是挖掘不到的。《三分钟读懂人民海军》,我用四千字写海军66年历史,用到了十个细节,这些细节大浪淘沙,是多年积攒在心中的。 其三:“文学手法”难。 报告文学是“以文学手法来处理新闻题材,即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写作内容,以文学笔法为表现手段的一种文学样式。” 报告文学的主体是文学,而不是新闻,这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如何运用文学手法?哪些可用?哪些不能用?虚构显然是不允许的,想象允许吗?心理描写允许吗?报告文学人物的心理活动应该如何描写?我们常常爱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我觉得报告文学作家最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是这个“不拘”,“不拘”些什么内容,“不拘”的分寸如何掌握,是对作家综合实力的考验。报告文学创作是戴着镣铐舞蹈。 《中国海军:1949—1955》,是写人民海军初创时期5年历史的,我用了近三十万字;而《三分钟读懂人民海军》,66年历史,只有四千字,那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学手法”。总之,如何从小说、散文、戏曲中汲取营养,以此丰富报告文学创作,难! 虽有如此“三难”,我却依然对报告文学创作这桩苦差事甘之如饴。近年来,我一再呼吁报告文学写短些、再短些;然而,长风依然盛行。动不动就是“全景式”“全记录”“大扫描”……其实,该长则长,当短则短,不应以长短论英雄。宏大叙事,高山大川,时代需要;小人物,小事件,一叶知秋,滴水藏海,读者照样欢迎,且更易传播。 因为报告文学,我抵达了自己的人生轨迹难以抵达的万里海疆、万水千山;因为报告文学,我感知了原本无缘得见的人间百态;因为报告文学,我痛并快乐着。报告文学之于现实生活、世道人心的价值或许正在于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