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雷达:《鸟镇》,人性与“命理”之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雷达 参加讨论


    马治权的长篇小说《鸟镇》让人沉思良久,这虽是一个官员奋斗发迹最终灰飞烟灭的故事,可是与习见的官场小说、“反贪小说”似有不同,难以归类。思之再三,觉得称之为“命运小说”更为恰当。
    在这部小说里,没有简单化的善恶分野、黑白分明,没有欲望化的展览和脸谱化的夸张,也没有常见的道德义愤或无处不在的针砭,小说的结局,也没有那种惩恶扬善的说教和警世。作者力求最大限度地将主人公还原为“人”,还原为当今官员大多数中的“这一个”,并尽可能地让他回到人性的复杂性。事实上,作者就是要写一个人,一个曾经坎坷重重的倔强的生灵,如何偶然来到官场,如何春风得意,充分展露出他的人性的善与恶以及他如何与“命理”搏斗,最终输了个精光。
    作品里处处有人性与命运的交集与博弈。沙平顺的历史并不像他的名字那样平顺,曾充满了血痕、忍辱、机警和励志。他的少年时代,不是父亲坐监,就是自己失学;写过一封情书,还被漂亮女生交给了校长,成为污点。但他是个不服输的人,他从普通民工、小组长,一直干到总指挥,他“善于将人的积极性调到最佳状态”,他无师自通地悟出,精神鼓励只适用于物质匮乏时期,“充分满足人的私欲,才能撬动生产力”。因为出身不好,他不得不返乡重当农民。
    机会终于来了,沙平顺跳出了“农”门。他泡图书馆、关心时政、喜欢思辨、刻苦自励,笃信“能力加关系,奋斗加命运”,就能步步登高。事情好像果真如此,40年间,他一气干到了公安局长、政法委书记、市委副书记,权倾一时。大鼎村爆发了群体事件,极为棘手,他眼看要栽大跟头了,却因朋友的点醒和妙计,使事件得以平息。他坐在办公室里得意地想,权力真是个好东西,它使卑微者变得高贵,使愚人变得聪明,使最难办的事变得轻易。
    沙平顺为人谨慎,真金白银他是坚决不染指的。他自我炫耀道:在位,能摆平就是水平;退位,不出事就是本事。然而,东窗事发,中央一高官倒台后,查抄中发现,在其收受贿赂的没开封的整箱子钱中,夹着一份沙平顺的简历,沙平顺暴露了。他想过自己可能遇到的无数结局,偏偏没想到会是这样。危情是由中纪委一个铁哥们儿透露给他的,他还剩下10天时间。
    小说更精彩的是第三部,沙平顺已知归宿,尚能镇静,最后的还乡、探母、访友、布施、抽签的种种描写,力求更深地打开他的内心世界。他回首平生,有许多感慨和觉悟。最后,这个手枪的收藏者、占有者,从他的20多把收藏中选了一把,一枪了断了自己。他中枪后的坐姿是,“神态安详,眼睛微闭”,他先是变成了一只鸟儿,如释重负地飞上了蓝天,随后发现,鸟儿们照样在激烈地争夺空间……
    有人说,作者过于同情他的主人公了,这样说有道理,但还没有到位。我看是作者让他的主人公骗了,他过于相信他笔下的人物的表白,相信他们的清高,甚至并未真正看透他们。大概在作者看来,人性与命理之搏,谁也跑不了,坐在这个位子上,谁都会贪的。在作者看来,这里有人性的成分,也有宿命的成分,带有不可抗拒性,就像符咒似的,罩在主人公的头顶。
    其实,沙平顺一点也不冤,不必用“命理”来为他开脱。归根结底,他还是自律不严,越陷越深。他在市里精心打造了自己的“政法王国”,铁桶般稳固,每个层次的领导都是经他反复斟酌才任命的,可见他对权力的贪恋多么自觉。问题更在于,他的节节上升,并不只是因为他的勤学、能干,后面还一直隐藏着一个很大的秘密:多少年来他都把政法系统的工程交给一个姓钱的包工头,他们之间有秘密交易,他的升迁、出国等等,都由这位老兄悉心包揽,此人是整台戏里“看不见的手”。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不无欣赏的态度描写沙平顺与倪梦荇之恋,似乎将之视为人的正当的热烈欲望,视为一种对爱情和美的真挚追求。沙平顺与倪梦荇的共同感受是,在一起时无比幸福,分开时异常痛苦。但事实上,他们的潇洒、浪漫,他们的挥金如土、豪奢享受,全是建筑在对人民的剥夺上的,没有大款的无尽供奉,怎么浪漫得起来呢?两人相差30多岁,完全是用钱买来的“幸福”,终究靠不住。对此作者似乎并未看透。
    命,或者“命理”是小说的核心理念。按作者说的,“人生在世,多为命囿,一切皆因命运作祟”。作者借自杀前似乎悟了道的沙平顺说,命理就是许多事情你无法解释而又悄悄发生着,它围绕你一生你却不能摆脱。又说,命理就是宇宙定律,人只能这样活不能那样活,其背后早有一条事先规定的线。又说,活得久了,经历多了,才发现我们只是在演绎生命,认识生命、诠释生命,不能改变生命。这似乎有落入宿命论或不可知论的危险。其实,这是人类争论了几千年至今仍在争论的问题。
    作者不是专业小说作家,但语言明快、通透,处处带着阅历的印痕。由于忠于生活的真实,这些并不陌生的故事读来转觉新鲜。如果说不足,那就是作者擅长说理,却不擅细腻的感性的细节刻画。作者说,此书“可以当日记读,也可以当游记读,甚至可以当随笔读”,不亦快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