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读“无用”之书

http://www.newdu.com 2018-03-16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读“无用”之书
     
    【编者按】升职、加薪、考评……让很多已经走向社会的人又重新拿起专业书青灯黄卷地苦读起来。有人说,读专业书并不能称作完整意义上的读书。一些细碎的利益会让人变得短视,一叶障目,看不到后面丰富阔大的世界。那些不能给我们带来实利的,看似“无用”的书,却会提升人格,扩展心胸,带来精神收益的最大化,同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会迷误。
     
    专业之书读得,“无用”之书亦读得。红尘滚滚,迷惑扰攘,那些“无用”的书会把我们带回遥远年代,以儒者的宁静面对芜杂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迎接风雨。否则,人生恐怕就和最深沉、最酣畅的享受相隔绝了。
     



     
    讲求实利的社会风尚,很大程度上已经把读书熏染成一件目的性极强的事情了。多少人只是为了晋级、评职称、取得证书,为了撰写论文、出版著作而读书?又有多少人不计功利,完全从精神享受、心灵陶冶出发,一卷在握,月白风清?想来后者会远远少于前者。
     
    为了和前一种旨在达到某个具体、明确的目标的读书相区别,不妨将后一类情形下所阅读的书,借用某个颇有市场的说法,称作“无用”的书——这当然仅仅是为方便计。前一种阅读当然很重要,本领的培养、技能的掌握、知识的增长,都需要经由这种阅读行为而获得,进而参与并维持着社会机器的正常运作。阅读者由此而获得的就业、职称晋升、薪酬增加等好处,也是当今这个专业分工细密的时代所给予的一种合理报偿。但如果一个人的阅读中,从来没有后一种书的影子,从来不曾使灵魂得到过愉悦和沉醉,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缺憾,甚至可以说是十分重大的损失。
     
    这样一些书,是文学、艺术、哲学、伦理学等,它们的共同之处,是满足心灵生活的需要。虽然从功利的角度看,读这类书并不能直接带来什么物质好处,好像只是在浪费时间。你花费一年时间准备外语考试,没人会觉得奇怪,这样可以帮助你通过职称考试,带来职称晋级、 工资增加等好处。倘若谁说用这些时间读了十几本文学名著,或几本画册,或一套哲学史,很可能会让听者不以为然。因为它不会带来通常意义上的收获。
     
    然而这毕竟只是表面现象。读这一类书,是在灵魂的田亩中播撒优良的种子,虽然不好用具体的物质尺度衡量,然而它的收益却是真实的。它以漫长的一生作为生长周期,因而其收获也丰富、饱满、厚重,远非某些速生、催熟的作物。那些实用的书,关涉具体的职业、具体的技艺,要解决具体的问题,达到具体的目的,但对于在此范围之外的种种,它们却无能为力。一个不依靠它们传授的知识、技艺谋生的人,不读也不会有什么了不得的损失。
     
    然而那些“无用”的书,却大为不同。它们超越具体的知识领域和职业形态,它们所关注的问题,所生发的疑问,是一切职业、不同年龄的人,迟早都要面对的,哪怕只是在一生的某些特定时刻。它们具有直指内心的功效,以如何过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为中心话题,是在为漫长的一生立法,描绘路径,制定准则。它们对于灵魂的意义,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对于生命一样。
     
    这些书,面对和打量的是宇宙的奥妙、心灵的秘密,从而和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这样一些广阔深邃的范畴发生关联。它不会带来物质收益,却会提升人格,扩展心胸,会让人发现存在之大美,看清世界和人生的真实面貌,分辨出价值的高下真伪,带来精神收益的最大化。它同那些涉及具体知识、技能的内容的图书之间,是一种纲和目的关系,是一片水域和整个大洋的关系。掌握了那些具体的、“有用”的书,可望收获一舱一船的鱼,而读进去、读通了这些“无用”的书,则不啻获得了一张巨大的网,有望捕获的是整个大海。因此,这里的“无用”,实际上不如说是一种“大用”。说它们没用,不是浅薄无知,便是别有用心。
     
    红尘滚滚,人很容易受到迷惑扰攘。一些细碎的利益会让当事人变得短视,一叶障目,看不到后面整个丰富阔大的世界,仿佛井底之蛙。这样的人可能不乏聪明,但却始终与智慧隔绝。 而一个人倘若喜欢读“无用”的书,则有望获得并保持一种清醒的意识,发生在他身上的会是相反的情形:他可能会失去某些局部的好处,却能够把握整体的利益。他或许在具体事物上显得笨拙,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却不会迷误,这样的书中所蕴含的智慧,使他获得了一种深邃长远的眼光,能够随时校正自己人生的航向。
     
    话又说回来,即便是以达到现实目标为目的,即便是对于某些具体知识领域的深入领悟和理解,也需要具备或借助于这些“无用”的书中所孕育的眼光、视野和胸怀。不能想象,一个对于杜甫诗“三吏”和“三别”、柳宗元散文《捕蛇者说》中百姓的苦难无动于衷的地方官员,会是一位体恤民间疾苦的好公仆。一个环保、生态工作者,倘若对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
    想、对于梭罗《瓦尔登湖》中对大自然的礼赞、对于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主义难以产生共鸣, 他肯定也难以对自己的职责产生神圣崇高的感情,难以胜任创造性的工作。即便在纯粹的思
    维、研究领域,也是如此。一位物理学家不会运用哲学的整体性思维来探测宇宙中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一位历史学家不懂得从文学、艺术作品所反映的世风民情中探询其间所蕴涵的导致朝代更迭变易的密码,他们的学问的深度和广度,所达到的成就,都会受到一定限制。
     
    总之,读这一类的书,不管是否伴随有外在的功利,灵魂都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而这才是最重要的。谁说拥有和享受智慧所带来的快乐就是迂腐?谁说从大自然、从艺术、从思想中获得的沉醉,就少于一笔巨额金钱的收入?有人会这样想,然而因此也就把自己归为了值得怜悯的一类。那些不能与这一类书结缘的人,恐怕要同最深沉、最酣畅的享受相隔绝了。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要容忍这样一种巨大的缺憾呢?
     
    (以上内容摘编自《纸页上的足印》,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纸页上的足印》
    彭程 著
    人民出版社
    2017年1月 
    责编:崔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