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以汉语本体和语言学理论为主,大致属于语言的基础研究,较难产生短、平、快的应用性成果。但是,语言所作为国家语委的成员单位,在全面贯彻党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语言生活的引导与服务等方面,也肩负着自己的职责。近年来,语言所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坚持倡导并加大对策研究、应用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和面向社会的学术服务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在2018年1月23日国家语委全体委员会议上,所长刘丹青研究员代表语言研究所,就本所2017年度的语言文字工作做了汇报。根据刘丹青所长的报告内容,结合科研处搜集整理的语文工作材料,我们把语言所2017年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汇总成以下几个方面,向广大读者和社会汇报。 (一)修订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版)发布已30余年,普通话审音原则需要进一步明确,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新的语音问题也需要研究和审订。2011年10月教育部立项,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项目课题组,语言所所长刘丹青主持,并依托社科院语言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组成研究团队分工合作,研究审音相关专题,展开语音现状调查,进行语音历史和现状的研讨。经过几年的修订,国家语委普通话审音委员会认为,课题组研制的普通话审音原则科学、全面、稳妥,对《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修订,学术理据充分,兼顾古今音变、方言差异和港澳台等地区读音现状,所做修订审慎合理,一致通过鉴定。2017年下半年,审音成果已向国家标准委员会立项申请并获接受,待正式批准后将公布推行。 (二)承担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承载符号,是记载历史、文化、民俗等多种信息的活化石,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但随着社会发展,一些方言词汇正在消失,方言读法被同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方言需要抢救性保护。语言所方言研究专家从多个方面参与了此项工程。如《方言》杂志发表了刘丹青主编、唐正大副主编的《汉语方言语法调查问卷》,为语保工程调查方言语法提供了可以操作的专业性方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桃江方言调查”(夏俐萍主持),全面记录桃江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歌谣等,并进行方言摄录、撰写方言研究报告等,形成音像文件和纸质材料。2017年12月,该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语委验收,并获得优秀等级。该项目在益阳日报、凤凰在线等媒体上广泛报道,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濒危汉语方言调查·湖南嘉禾城关土话”(徐睿渊主持)于2017年完成语法部分调查、视频音频材料核对和整理工作,已开始书稿撰写。 (三)成功组织举办2个方言调查培训班。 麦耘研究员和李蓝、沈明研究员等方言研究室专家分别主持举办了2个方言调查培训班。“田野调查语言学高级研修班”,旨在为青年学人进行田野调查提供一个实验语音学训练和田野语音学实习平台,帮助他们正确运用语音实验工具,掌握语音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提高不同语音类型的识别能力,用以解决田野调查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语言所多位专家学者为研修班学员做专题学术报告。“汉语方言调查高级研修班”,主讲课程包括:国际音标、语言地理信息、汉语音韵、录音与语图、语言类型学、莱比锡标注系统、参考语法、方言学经典导读、音标输入、方言调查软件的使用等,并邀请专家做专题学术讲座。本所组织的培训班课程设计合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开拓视野兼顾,且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走在了学术发展的前沿。学员们除了收获了满满的方言学知识外,还深为学者们严谨务实的学风和对学术孜孜以求的学术品格所折服。 (四)“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课题结项。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由沈明研究员主持的团队,通过对《普通话轻声词表》《普通话儿化词表》和11个地名用字读音的研究调查,修订完成了普通话轻声儿化规范的原则和标准。 (五)《新华字典》(12版)修订工作圆满结束。 由程荣研究员、王楠研究员主持的《新华字典》(12版)的修订工作于2016年底正式启动,这次修订在保持《新华字典》的传统风格和特点的基础上,全面落实《通用规范汉字表》和新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规范标准;适量增补部分新词、新义;修改完善某些释义;根据最新资料更新《常用标点符合用法简表》《元素周期表》等。《新华字典》(12版)目前已进入出版社编辑出版流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