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基于语料库的林徽因译作语言“杂烩”特征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03-12 《外国语文》 刘立香 参加讨论

    【摘要】本文利用语料库方法和技术,对林徽因的译作特征进行研究,通过与原创作品的语内类比和与英文的语际对比发现,翻译语言总体呈现出“杂烩”的特征:既有白话文的浅显、文言文的古雅,又有英文的逻辑,同时兼具译者浪漫的诗人气质。翻译语言所表现的“杂烩”特征不是偶然的、随意的,而是带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译者顺响应了文学革命的号召,选择白话进行翻译,但是白话发展初期并不成熟,因而译作用了少量的文言词汇,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较多的形式上对应策略,回应了学界提倡欧化的声音。因而,译作不仅反映了历史语境的要求,也体现了译者的翻译能力、心境和风格。
    【作者】刘立香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期刊】《外国语文》 中国人文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2016年第4期
    【关 键 词】林徽因 翻译语言 杂烩特征 历史要求 “真诚”翻译观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世纪初至60年代闽籍女作家翻译语言研究”(14YJC740052)阶段性研究成果,集美大学“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Q201307)、集美大学能源与动力自动化研究所潘金龙基金“双语词典词目词价值理论构建与差值翻译研究”(ZC2014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0 引言
    林徽因主要成就体现在建筑学研究与诗歌创作上,其翻译作品数量很少,文学译作更是只有《夜莺与玫瑰》①。这篇译文的英文原作是爱尔兰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的The Nightingale and theRose,最早是与其他四篇童话一起结集为《快乐王子及其他》(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1888)。林徽因于1923年5月将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译为《夜莺与玫瑰》。此前,这篇童话已有胡愈之与穆木天的译作,但林译似乎影响较深,以后译作多沿用林译译名。并且,林译用白话文写成,体现了20世纪20年代白话文的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林译的关注不多。郑锦怀(2007)结合译者和翻译背景对译作的语言特征进行了研究。粱四琼(2013)认为,林徽因的翻译没有很明显的女性意识。苏孝明(2014)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出发,探讨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如何影响林译的整个翻译活动。总体而言,目前对林译《夜莺与玫瑰》的研究主要是理论思考和感悟式研究,研究方法、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升。在语料库应用日益广泛的背景下,语料库翻译学也发展起来。“凭借语料库的强调技术优势,对翻译语料或双语语料不同层面的语言特征以及影响翻译的各种制衡因素开展全面的捕写”(胡开宝,2011:2),翻译语言特征量化研究成为可能。并且,我们可通过与原创作品的类比分析,观察翻译语言所呈现出的语内偏离痕迹,为直觉感悟式研究提供客观数据,印证或证伪某些主观臆断。因此,本文将利用语料库翻译学的方法和研究思路对林徽因译作和原创作品进行类比分析,并参照英文原文特征,对林徽因译作进行较为全面的描写研究,同时结合翻译的时代和背景,对翻译语言特征的成因进行讨论。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林徽因作品有建筑、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为了跟译作形成类比,我们选取了小说类文本(包括《窘》《九十九度中》模影零篇:《钟绿》《吉公》《文珍》《绣绣》)作为类比对象,因此本研究对象包括林徽因文学译作《夜莺与玫瑰》、林徽因原创小说、英文原作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首先,搜集三类文本的电子文档,整理后得到三个文本的word文档和text文档;其次,用第三代智能分词系统3GWS对汉语翻译文本和原创文本进行词性标注,并且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同时,对英文原文也用CLAWS part-of-speech tagger for English http://ucre1.1ancs.ac.uk/claws/)进行了词性标注和修正。然后,使用Monoconc进行检索,观察译作语言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并通过类比分析,观察原作和译作的语言特征异同。最后,结合时代和语言发展等背景信息,对翻译语言所呈现的特点进行分析。
    2 研究问题
    我们使用语料库软件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林徽因译作、林徽因原创作品和英文原文进行对比,具体回答以下问题:(1)林徽因译作的语篇特征:段落组织、直接间接引语、上下文衔接;(2)林徽因译作的句法特征:平均句长、旬段长、词长;(3)林徽因译作的词汇特征:① 三个文本用词密度有何差异?②林徽因文学翻译语言词性总体呈现出什么特征?③跟原创作品类比,译作词汇使用有何新特点?(4)林徽因译作特征是否体现了翻译共性?特征背后是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3 研究结果
    语篇层次,林徽因译作基本保持了英文原作的行文顺序和语篇结构,但是在翻译直接引语句子时,一般顺序是主句打头、引语靠后,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跟英文原文顺序相反。
    句子层次,利用Wordsmith4.0对未标注的三类文本进行数据采集,得出标准化类符型符比、平均句长、平均词长信息,汉语文本的句长和句段长信息由Monoconc统计标注文本数据得出。由表1可知,林徽因译作的平均句长小于原创作品,句段长小于原创作品,一定程度上说明译作句子信息量较原创作品较少,语内类比呈现出一定的简化倾向。
    
    使用Monoconc检索软件发现,英文文本364处断句(检索英文标点标注符号PUN):122处句号,186处逗号,9处“!”,等;汉语译作343处断旬(检索汉语标点标注符号/w),其中178处逗号、114处句号、30处“:”、8处“?”、7处“!”、5处“;”、1处“-”。可见,与英文相比汉语翻译断句减少,说明汉语翻译句子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信息容量,但与原创文本句长相比,句子长度较短。
    【全文阅读】基于语料库的林徽因译作语言“杂烩”特征研究.pdf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