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2017年度上古汉语研究学科成果介绍(上古音部分)(2)

http://www.newdu.com 2018-03-06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科院语言所 参加讨论

    二、上古音系理论与亲属语言及汉语方言比较研究
    上古音体系百花齐放,名家众多。尤其是白一平、沙加尔的上古汉语新构拟体系引起了中国古音学界广泛讨论。马坤的《历史比较下的上古汉语构拟——白一平、沙加尔(2014)体系述评》(《中国语文》2017年第4期)从历史比较角度介绍了白一平、沙加尔的新旧拟音方案的异同以及最新构拟中的各项重要进展,并简要评价了当中的某些问题。冯蒸的《关于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和斯塔罗斯金三家上古音体系中的所谓“一部多元音”问题》(《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一文主要探讨了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和斯塔罗斯金三家上古音体系中“一部多元音”的问题。李开的《试论俄籍汉语古音学家斯塔罗思京的古音学》(《语言科学》2017年第3期)则对斯塔罗思京(斯塔罗斯金)的古音构拟做了详尽的介绍与分析。李鹃娟的《论上古韵部元音与入声韵尾的清浊——对郑张尚芳先生“韵部元音”以及“入声韵尾清浊”问题的商榷》(《邯郸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一文就郑张尚芳韵部元音的拟定与演化关系、入声韵尾清浊性质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商榷。
    上古音与亲属语言以及汉语方言的历史比较一直是历史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丁邦新的《论汉台语中辨认同源词与借词的方法》(《中国语文》2017年第5期)找到并梳理了许多汉台语之间的关系字,据此提出了辨认同源词跟借词的几个方法,试图厘清这个众说纷纭的历史疑难问题。王艳红的《古苗瑶语**ts组音的今读类型及其分布和形成》(《语言研究》2017年第3期)认为古苗瑶语的**ts组音从来源来看可能是从汉语借入的。其今读从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来看有不同的读音类型,这些类型的区域分布特征,是语言接触和自然音变共同作用的结果。李玉的《汉语“青”词族研究——兼论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与原始汉语**st-型复声母的构拟》(《语言研究》2017年第3期)一文从音系法系联出的汉语“青”词族出发,推求出其“语核”为原始汉语复辅音声母**sth-。文章利用粤方言以及亲属语言同源词方式,对原始汉语及上古汉语**st-型复声母的构拟加以印证。王艳春的《杨福绵汉藏语同源词声母对应比较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一文通过全面整理杨福绵论著中收录的322对汉藏语同源词,进而对其汉藏语同源词的声母对应关系加以比较研究。
    上古音与汉语方言比较方面的研究也是成果颇丰。如欧阳美婷、欧阳美娴的《安远方言声母系统中的上古音遗存》(《语文学刊》2017年第8期)一文依据上古音类学对安远话声母系统进行分辨,发现它含有一些明显的上古音特征遗存。席德育的《太康方言中的分音词研究》(《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通过对太康话中分音词的分析及与其他方言分音词形式的比较,为上古汉语复辅音研究提供了材料参考。
    三、上古音与学术史及古籍文献整理研究
    上古音研究的历史回顾也是学术研究的必要积累。专著方面如李无未的《台湾汉语音韵学史》(中华书局)一书探讨了台湾汉语音韵学的发端、形成、历史分期和特点,上古音研究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叙述。乔秋颖、王任赵、史晶璐、胡林霞的《民国音韵学三论》(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书则对民国时期的学者研究汉语上古音、中古音成果做了专题考察,从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研究条件等方面讨论了民国学者上古声纽研究的内容概况。
    有关论文讨论的主题更为丰富多样。李超的《高诱注中音注反映的汉末韵母特点》(《历史语言学研究》2017年第11辑)一文以高诱音注材料为研究对象,试图探求东汉末的一些语音面貌及其语音规律。毕谦琦的《〈经典释文〉声母异读的语音类型》(《嘉兴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一文认为《经典释文》声母异读是古音的保留,在上古音框架下,声母异读大致包含三种类型:清浊交替、冠音异读、介音异读等。李子君、王思齐的《论江有诰〈谐声表〉之反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7年第6期)一文通过考察《谐声表》反切的内容、体例、来源、古音学思想等,揭櫫江氏对上古音值的认识。
    此外,还有一些上古音专题研究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如通转研究,尤为聚焦热点。刘忠华的《“音转”“合韵”说在段玉裁古音学理论体系中的价值》(《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说文解字〉重文声符的异部变换与段注“合韵”论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试论〈说文解字〉“读若某”并非“音近注音”——从段注“音转”看〈说文解字〉正篆与读若字异部的问题》(《西华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等文认为段玉裁古音学理论体系从历时纵向上说明韵部系统的演变,并用“音转”解释例外;从共时横向上说明韵部系统与支撑材料的关系,并用“合韵”解释例外。段氏通过重点解释“音转”与“合韵”两类例外现象,保证了其所分韵部系统的科学合理性。李福言的《〈广雅疏证〉术语显示的韵转问题与王念孙古韵思想》(《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一文对《广雅疏证》训诂术语“一声之转”“之言”“声近义同”“犹”表现的韵转情况进行梳理,深化了对王念孙古音学理论和“就古音以求古义”这一因声求义理论的认识。马坤的《论声转说之产生及推阐》(《古汉语研究》2017年第3期)一文联系戴震、钱大昕、章太炎、黄侃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勾勒出声转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文章认为声转说与“古声纽考证”和“古本纽假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联系,在清人“因声求义”的训诂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许良越的《论章太炎的古声纽研究》(《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一文对章太炎的上古声纽研究做了详尽的研究和评述。李建强的《从黄侃〈声韵略说〉看当前复声母问题的论争》(《长江学术》2017年第1期)对黄侃《声韵略说》“一字数音”说做了考察,认为一字多音与复声母无关。王松木的《传承与裂变——黄侃古音学之建构及其正反评价》(《长江学术》2017年第1期)一文观察黄侃古音学之建构及其与当代学术思潮之间的互动,重新估量了黄侃古音学在当代学术转型过程中可能蕴含的意义与价值。李福言的《〈说文段注小笺〉研究》(《励耘语言学刊》2017年第2期)一文认为黄侃《说文段注小笺》训释《段注》是以古音学理论为基础,表现为韵部相同、韵部相邻、韵部较远但声母相同、韵部较远但韵部可相转等情况。罗芬的《古无轻唇音研究述评》(《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一文对清代以来的“古无轻唇音”研究做了评述和总结。
    上古音研究的古籍文献整理方面也成果丰硕。张民权的专著《万光泰音韵学稿本整理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03月)将清代学者万光泰的七种音韵学稿本进行整理研究,发掘万光泰的音韵学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为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论文如赵晓庆的《北大藏〈王念孙手稿〉流传考述》(《文史哲》2017年第3期)一文对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王念孙手稿》的流传、刊布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披露了不少尚未刊布的《王念孙手稿》宝贵信息,有助于《手稿》的进一步整理和研究。胡世文、孙张平的《黄式三稿本〈诗音谱略〉述略》(《浙江海洋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一文介绍了宁波天一阁收藏的晚清经史大家黄式三《诗音谱略》遗稿,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毕晓乐、曲传刚、穆红梅的《韵海遗珠泽存后世——记新泰市博物馆新发现的清铜活字印本〈音学五书〉》(《人文天下》2017年第3期)介绍了新泰市博物馆新发现的顾炎武《音学五书》两部刻印不多、流传不广的清代林春祺福田书海铜活字印本。牟歆的《楚辞音义文献研究述评》(《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7年第4期)一文则针对有关楚辞音义文献做了全面的述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