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汉语方言之间的接触影响 孙利萍的《两岸华语后置标记“样子”的语用差异及其成因》(《中国语文》2017年第4期)基于两岸语料库,探讨了后置标记“样子”在两岸华语的语用差异及不同话语功能,并从历时演变角度探讨差异原因及其融合趋势。台湾华语后置“样子”比大陆普通话使用频率高,具有更为丰富的话语功能,而且虚化程度更高。“样子”的语义经历了由实到虚,最后成为一个语用层面上的标记成分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过程,这是造成语用差异的内因。在华语其他社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同样存在“样子”的后置用法,这种“样子”的后置用法是受中国内地南方方言及日语的影响,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阿·伊布拉黑麦·陈元龙烦人《关于唐汪话的几个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阐明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东乡语对唐汪话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普通话对唐汪话的影响日益加深,并介绍了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影响的具体表现,指出这种影响是全面、深刻、强烈、持续的,是一个大的、不会逆转的趋势。 其他文章有吴姗珊的《从广西彩调剧看粤方言对桂柳方言词汇的影响》(《北方文学》2017年下)等。博硕士论文有扬州大学的张梦霞的《常熟方言浊音声母变异研究》,延边大学的许盛安的《珲春方言语法特征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等等。 6.4 英语等外语对现代汉语的接触影响及语言接触相关理论的探讨 李双剑、陈振宇、范轶赟的《汉语否定提升研究》(《语言科学》2017年第3期)认为,汉语否定提升是语用性质的,用于主观辩驳与否定,而并非出于委婉的需要。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对否定提升的接受度和对语义一致性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也更加主动使用否定提升,这主要是受了英语的影响。 王翠的《接触引发的演变——再谈介词“基于”的来源》(《语言研究》2017年第1期)通过分析传统文献用例以及联系语法发展的一般规律,否定了前说,并结合时代背景及早期用例,论证了介词“基于”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日语翻译的影响下由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现象,是在对日语“に基づく”摹译的基础上产生的新词,之后又在“至于、关于”等的同化下经历了“前移句首”的快速调整,从而日渐不同于“に基づく”而更加汉语化。 其他文章有张彤的《欧化汉语研究的热点和趋势——聚焦近代以来欧化汉语研究的两次高潮》(《江汉学术》2017年第3期),宋雪的《语言接触与欧化语法——西方来华传教士和晚清语言革新》(《汉语言文学研究》2017年第1期),等等。 此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汉语语言接触史研究”也于2017年圆满结项。该项目在深入发掘汉语历史材料,广泛调查西北地区方言特殊语法现象的基础上,梳理汉语在中古、近现代各历史时期同其他语言发生的大规模接触现象,考察不同时期接触导致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于汉语语法的发展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初步勾画出一幅建立在对中古和近现代接触语料深入的语言学本体研究基础上的汉语语言接触历史概貌。该项目还进一步讨论汉语发展过程中外部接触与内因驱动的语法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汉语历史发展的完整规律,从而拓展语言接触研究领域,丰富世界范围内的语言接触个案研究,验证、完善或修正接触语言学的一般理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