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袁欢:去往更成熟的地方

http://www.newdu.com 2018-03-06 文学报 袁欢 参加讨论


    2017年,于我而言,最大的转变大概就是从学校走进了职场。谈到转变,常常意味着一番动荡与折腾,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情绪上的。“成为一个职场人”的确代表着某种试炼,根据每个人所要适应的环境,试炼的等级会不一样。在这场试炼中,我最大的体验是心情上的波动变化:自己最开心和最低落的时刻似乎都与工作挂钩了。记者,这份工作,在我心里不是我这样想法有些稚嫩的人能够做到的,因为它常常需要窥探到最深层的部分,做最内向的挖掘,对于缺乏洞见的我,着实艰难了些。
    我对自己的认知是一心不能两用,而实习期,这个回忆起来有些混乱的时期,我一边要顾着论文进度,一边又要适应新的工作,还要在上海和南京之间往返。所以每次要面对一次选题或采访,我都如临大敌,慌张、无措感会立刻向我袭来。我迅速找来采访对象的作品匆匆看完,列下采访提纲,然后去网上搜罗各种资料,对照着筛选掉一些被重复的快要烂掉的问题。而每次采访所得到的回复,有让我觉得写起来很顺畅的,也有让我不得不抓耳挠腮的。一次好的采访,对方的回复固然重要,而我是否能够让对方愿意多谈,显得更为重要。诚然,我还远远不达标。收到回复后,转而就要将采访信息转换为写作语言,又是一次锻炼。
    起初,我的状态一度差到怀疑自我,想要放弃。在我被新闻写作弄得茫然失措的时候,指导我的记者老师们却仍旧鼓励我,支持我从感兴趣的内容做起,他们不会用传授“成功经验”的口吻,居高临下地发话,从来都是一点都不吝啬地跟我平级分享经验,帮我去解决困惑,缓解焦虑。我记得一位老师某一天跟我说了一句:“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样子。”这句话瞬间以极大的密度充斥了我,年轻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反问自己,大抵就是不怕犯错的魄力。自己从刚入职场,就抱了胆小谨慎的心态,以期躲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安静地过活。没有经历人生的大开大合,却以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故作老成,所谓“年轻人中的老年人”。我学着反思,在老师的建议下,抱来报社三年的合订本,一个稿子一个稿子,慢慢看。在看的过程中,越发觉得有意思了。我以这种有些笨拙的方式,去抓取一些窍门,学着领悟新闻写作的一点奥义,感受不同记者的采访风格,并尝试着去理解不同的写作者,理解他们的内在与外围生活。于是,一切渐渐好了起来,向着某个方向。
    回看工作的这半年,如以往的25年一样,过得依旧很快,遗憾还是存在,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似乎留下了一些什么。就像是父母为孩子刻下的成长线,转身回看的时候,心里会泛起如丝线穿梭过的那种细微感。半年里,我采访了几位作家,小白、简媜、伊格言、唐睿、海飞、李静睿、大头马、宋阿曼……这些名字代表我的一次次努力,而我从他们身上,体会到了更深的文学的世界。
    对简媜的采访是在南京大众书局窄小的员工工作间里进行的,虽说有提问声和回答声,房间里仍旧充斥一种有些奇怪的安静氛围。也许是简媜自身所拥有的安定的力量,我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觉得这位老师优雅得过分,让人不自觉地放低声音,听她说话。而她说话的语调,的确缓缓地、轻轻地,一点一点地传进我的耳膜。因为时间的关系,采访匆匆半小时就结束了,于是我联系了老师的编辑,在老师回台湾后,进行了邮件的采访。老师说年轻时常常感到无人能懂的孤独,也常常想法激进,年岁渐老,尝过人生五味后,现在的自己看待人生柔和了。她还说文学是她唯一的江湖,要“写到江郎才尽之时”,我想一个人得是真正热爱文学,才会愿意用一辈子时间去使它圆满。
    还在上学的时候,因着学业,平时不太愿意读年轻作者的作品,现在想想,有可能是一种“嫉妒”,所以找借口不去读。工作半年来,我读到了许多90后作家的作品,并且还很喜欢读。他们的作品和人都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一个可爱的女孩儿,却给自己取名“大头马”,爱写类型小说,从写作开始,就以“职业作家”的态度从事这项事业;宋阿曼,同样是个年轻漂亮的女生,喜欢写小说,也喜欢写诗。她说这两种题材,可以让她和世界保持不同的距离感,在不同的空间里切换,让她的叙事丰富了起来。采访的时候,我惊讶于这个只有二十几岁的姑娘竟然会思考得如此之多,而且是一种反复式的思考。一个作家,也许正是需要反复思考的能力,方能去表达自己。“我们非匮乏一代,而正是处在丰富之中”,这是阿曼在采访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话。与前几天一位朋友发在朋友圈的文字“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小日子,被历史遗忘的琐碎生活,才是时间本身、历史本身”对照来看,其实正是在说琐碎细小的生活自有其丰富斑驳的现实。
    现在,我仍然写得不够好,跨过一个坎,马上就是下一个,但我不再畏惧,不再害怕,我将变化视作一种进步。如果说,初始,我不知道自己是否适任这份工作,而现在,我确实也想不出比这更喜欢的事了。半年里,我知晓了更多作家,更快地知道新书讯息,买书网站优惠都比平时知道得快,很多都是得益于一群“书蠹”老师们。我能到处晃晃,能抱着书本,能自由思考,还有这群可爱可敬可亲的老师同事们(这样称呼,是因为我以91年的大龄青年身份成为了办公室的老小),那么,即使依旧没有搞懂什么是好的记者,仍然磕磕绊绊地在这条路上,又怎样呢?希望今年,可以去往更成熟的地方,遇见成长的自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