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叙述圈套背后的终极表达

http://www.newdu.com 2018-03-02 文艺报 喻向午 参加讨论

    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叙述是以线性的时间线索和具体事件的逻辑关系推进为依据的。“叙述圈套”则打破了时间上的连贯性和空间上的完整性,对叙述技巧的关注更加钟情。先锋小说总体上是以形式和叙述方式为主要目标的探索倾向, 将叙述上升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特定的语境下,关于小说思想意义的讨论一度受到冷落。
    有学者认为,以马原小说为代表的先锋小说的出现,是对传统小说理论的一次颠覆与反拨,这种颠覆与反拨是以形式为载体的一种突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颠覆与反拨的对象不包括小说的思想意义,更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以小说形式的独特性为借口否定小说思想意义的重要性。精神层面的掘进止步不前,成为先锋小说经常被诟病的重要原因。
    福克纳曾将小说的思想意义表述为“古老的普遍真理”。他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做了一个简短的演讲,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作家)在工作室里,除了心底古老的真理之外,任何东西都没有容身之地。没有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不会成功;这些真理就是爱、荣誉、怜悯、自尊、同情与牺牲等感情。若是他做不到这样,他的气力终归白费。这位西方意识流小说大师,将小说终极意义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进入20世纪90年代, 先锋小说由于严格区分了精英与大众,最终被普通读者疏远。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的探索,缺乏终极意义的有力支撑和大众读者的支持,先锋小说逐渐式微已不可避免。20世纪90年代也因此成了先锋小说的转型期。此后的作品开始向现实主义靠近,重建理性深度,追求价值意义。这种带有回归传统倾向的转型,实际上是先锋小说为了生存和发展的自我拯救方式。
    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微信、微博等等社交媒体兴起,社会生活都已经文本化。如何对抗文本的概念化,如何更好地向读者传达小说家的社会认知和精神高度,如何契合知识结构更加优化、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眼光不断提高的读者的阅读期待,成为小说家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在这个背景下,重提小说的叙述技巧,重提先锋小说盛行时期探讨的“怎么写”的话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叙述圈套”重新找到了被探讨的空间。完全可以将小说家在叙述技巧上取得的最新成果定义为当下小说创作的“叙述圈套”。
    关注近期发表的小说新作,我们可以初见端倪。《人民文学》2017年第10期推出的郑朋的中篇小说《消失的女儿》,总体上继承了先锋小说的一线血脉。作品在时间、空间和故事情节等层面碎片化的叙述方式,让故事的走向变得扑朔迷离。读者想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可能非常困难。虽然作者更加关注叙述过程,但这部作品毕竟是有温度的,作者的终极表达是什么,不同读者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先锋小说在当代文坛看似早已偃旗息鼓了,但诸如郑朋这样带有先锋观念的作家,以及像《消失的女儿》之类具有先锋色彩的作品并不鲜见。先锋小说盛行之后还有一个“副产品”,那就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强调小说技巧的“叙述圈套”已经不再为先锋小说所独享,它早已不动声色地获得了新生,在中国文坛不断被各种艺术风格的作家借鉴,作家的叙述方式也呈现出了各式各样的新面貌。在先锋小说兴起之时,就有一些持现实主义观念的小说家小心翼翼地向先锋小说靠近,借鉴先锋小说的叙述经验。先锋小说在向传统复归的过程中,也改变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格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传统现实主义已不复存在,当下的现实主义小说早已改头换面。先锋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从未走得如此之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