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传教士作品影响卡夫卡中国题材小说

http://www.newdu.com 2018-03-0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邵泽鹏 参加讨论

    “假如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且即将启程返回家乡(我根本上就是个中国人,此刻正走在返乡的路上)……”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曾在寄给女友的明信片上这样说。除自称是中国人之外,透过“回家”一词,也可以看出卡夫卡对中国的向往与归属感。卡夫卡曾创作过几篇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中国长城建造时》(也译作《中国长城修建时》)正是其中较为知名的一篇。
    多部作品为卡夫卡提供灵感
    通过分析《中国长城建造时》的某些语句,卡夫卡研究界普遍认为欧洲人尤利乌斯·迪特玛(Julius Dittmar)的游记《在新中国》(也译作《新中国》,1912)为卡夫卡建构其有关中国的文本提供了灵感。例如,在《帝国的想象——卡夫卡〈中国长城修建时〉中的政治话语》一文中,中国学者梁展分析了《中国长城建造时》的创作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奥匈帝国当时的政治现实之间的关联,并展示了《在新中国》与《中国长城建造时》的互文性。
    实际上,卡夫卡对中国的了解,并非单单来自某一本或者某几本书。许多作品都影响了他的中国题材小说,其中既包括《道德经》等被译为德文的中国经典,也包括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等汉学家的著作。通过分析《中国长城建造时》的主题,以及文中对中国建筑、服饰等的描写,不难发现,欧洲在华传教士们有关清军入关史等的作品以及他们的观点,对卡夫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1661)的《鞑靼战纪》(1654)记述了他在中国时所了解到的明清易代历史,它是反映明清嬗替之际历史的最早和最原始的记载之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该书开篇即简要描述了古代鞑靼人与中国历朝之间的争端与战争,介绍了长城的位置、长度与作用。书中描绘了明朝末期的内忧外患,政治制度上的腐朽导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而鞑靼人(满族人)这个外部威胁更是加速了明王朝的衰亡。这些内容与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往事一页》这两篇中国题材小说的主题十分接近。此外,《鞑靼战纪》中所记述的内容,为后世欧洲人了解近代中国,尤其是了解鞑靼人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而这恰恰是《中国长城建造时》一文的主人公——“我”,一个“比较民族史”学者研究的课题。《鞑靼战纪》出版之后,天主教耶稣会比利时籍传教士鲁日满(Francisco de Rogemont,1624—1676)的《鞑靼中国史》(1668)和天主教耶稣会葡萄牙籍传教士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觔es,1609—1677)的《中国新史》(亦称《中国的十二特点》《中国新志》,1688)相继出版,这两本书描绘了清军入关后的统治情况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生活、物产、建筑等方面。这些描写的影响,同样体现在了卡夫卡的中国题材小说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