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是为了逃避这个世界,躲避当下,我们可以从书中辨认出自己的模样,而后代也会从中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 说起2017年的德国文坛,就作品而言,似乎是个小年。评论界和读者公认的优秀作品不多,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新人涌现,多少有些令人扫兴。 虚构/非虚构:历史之镜映照现实 书在一本本出,也总有读者去买、去读。据统计,去年排在德国图书销量榜首的是挪威小说家马娅·伦德(Maja Lunde)的处女作《蜜蜂史》,居然将老牌畅销书作家丹·布朗的最新作品《起源》甩在身后。《蜜蜂史》借着虚构的故事来反映全球生态危机,正好迎合了德国人一向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英语里有个词German Angst,可译作“德式焦虑”,意为即便是过着“好日子”,也总是怕这怕那,忧心忡忡。以色列人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不出所料地畅销德国,与此也大有关联。销量榜单前列总有半数左右是引进图书,这在德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就阅读而言,德国读者是非常“国际化”的。 文学图书榜上,最热销的德语原创作品是丹尼尔·凯尔曼(Daniel Kehlmann)的《蒂尔》(Tyll)。说起这位作家,喜爱德语文学的中国读者不会太陌生,其成名作《丈量世界》也在中国获得不错的反响,迄今已有两个译本。书名“蒂尔”取自家喻户晓的德国民间故事人物蒂尔·欧伦施皮格尔(Tyll Ulenspiegel),这位来自乡下的年轻人最擅长恶作剧,专门捉弄自以为是的城里人。凯尔曼将原型蒂尔“借调”到200年后的时空中,把故事情节放在三十年战争的大背景下。蒂尔在德国各地流浪,所到之处不拨弄出点“是非”绝不善罢甘休。小说里,善于治病救人的父亲被当作巫师处决了,蒂尔不得不逃亡,临走还拐带上了面包师傅家的闺女。凭着能言善辩、诡计多端,他成了流亡中的波西米亚国王弗里德里希五世宫廷中的弄臣,由此成为这场战争中许多历史事件的“目击者”,跟随着一个个真实或虚构的大小人物亲历了三十年战争,期间也曾命悬一线,但强大的求生欲望让他一次次起死回生。对于熟悉欧洲文学传统的人而言,这部小说就是盛在“愚人文学”和“流浪汉小说”旧瓶里的新酒。相似的战争题材,很容易让人想起《痴儿西木传》和《好兵帅克》。这部作品延续了《丈量世界》的手法,完美地将历史的真实和虚构结合在一起。作为民间故事书的《蒂尔·欧伦施皮格尔故事集》是轻松愉快的,但小说《蒂尔》里的许多情节读来却让人压抑,战争的残酷体现在书中故事里,作家写下这些不再是为了娱乐读者,他让读者无时无刻不陷入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之中。 今年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400周年纪念,德国多家出版社提前推出了这一题材的作品,《蒂尔》无疑是虚构类中的佳作。在非虚构类中,德国当下最著名的政治学者明克勒的《三十年战争——欧洲的灾难、德国的梦魇》最受人关注,批评家们对这部近千页的作品不吝赞美,认为是近几十年来对三十年战争研究最为透彻的历史著作。对于当下危机四伏的欧洲而言,该书也提供了一面历史之镜。人们总担心厚重的作品越来越不受欢迎,然而德国近几年颇有一些篇幅在千页上下的长篇巨制,非虚构类作品中就有奥斯特哈默的《世界的演变》、温克勒的《西方的历史》、马图斯的《启蒙运动》、波尔希迈耶尔的《何为德意志》,它们都进入畅销书行列,不禁令人称奇。据悉,《三十年战争》一书已被国内某出版机构购得版权,对于国内读者而言,无疑是个福音。 对纪念日的关注,是德国出版界的惯例。一般而言,出版商和作者会在许多年前就约定写作计划,以便图书可以如期出版。过去的一年是宗教改革500周年,在发源地之一的德国,2017年被称之为“路德年”,围绕宗教改革的纪念活动多到连许多文化和媒体界人士都觉得“不胜其烦”。自2016年起,有关宗教改革和马丁·路德的图书就扎堆问世,既有新书,也有再版。当今欧洲仍是世俗化占据主流,但面临着来自伊斯兰世界的挑战,纪念年里的众多宗教、文化、艺术活动,外加图书,的确给人们提供了重新思考宗教和信仰的契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