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2017年度汉语历史语法和历史词汇学科成果介绍(上)(2)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 参加讨论

    二 中古汉语语法研究
    2017年度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成果丰富,出版了多部专著或论文集,发表论文70余篇。领域不断拓宽,本土文献与汉译佛经文献并重。下面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
    2.1. 本年度出版了几部比较重要的研究专著。
    俞理明的《汉魏六朝佛道文献语言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收录了作者自1987年以来有关汉魏六朝时期汉译佛经和《太平经》等道经文献语言研究的论文36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所收论文可以归纳为三个主题: 一是,汉译佛经文献语言和汉魏六朝代词、称谓词的研究,讨论了东汉末年产生的汉译佛经的语言性质和研究状况,考察了六朝佛经新出现汉语代词和与代词有关的问题,并从社会语用的角度分析了佛经中的一些称谓词。二是,《太平经》文本研究,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结合语言文字的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对《太平经》整理中存在的语言文字问题,作了分析探讨。三是,基于佛、道文献的词汇语法研究,从汉语史的角度利用佛道文献材料对其中的一些词汇语法问题作出考察和思考。
    楚艳芳的《中古汉语助词研究》(中华书局2017)一书以中古时期的助词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勾勒出整个中古汉语时期助词系统的概貌。对中古汉语助词在汉语助词史以及汉语史中所占的地位、中古汉语助词的特点、助词发展演变的动因和机制等,作者都有所揭示和阐释。
    2. 2本年度发表的论文对中古汉语的一些重要语法现象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胡敕瑞的《汉语存在结构与领有结构的历时共性》(《历史语言学研究》第11辑,商务印书馆2017)指出,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存在结构与领有结构在共时层面存在密切关系。该文以汉语为例,论证了两种结构在历时层面上也具有密切关系。文章认为,从古至今汉语的存在结构与领有结构存在历时共性,虽然两种结构之间存在若干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似异实同。
    李明的《从“其”替换“之”看上古—中古汉语的兼语式》(《当代语言学》2017年第1期)注意到,兼语式中兼语的位置上,先秦本用“之”,但从战国末期始 “之”可以被“其”替换。该文从这一现象入手,对兼语式、控制结构、使役句等复杂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将上古-中古汉语中的兼语式分解为 4 类,逐一说明各类结构,以及兼语位置“其”替换“之”的情况。
    赵长才的《“并”在中古译经中的时间副词用法及其来源》(《中国语文》2017年第2期)讨论了中古汉译佛经中“并”具有在未然语境中表示先发生的动作行为或事件时间的副词用法。通过考察,文章推测“并”的这种用法可能是受到另一时间副词“且”的影响而产生的。在相同的语境和句法位置上,“并”能够以连词义项(并列、递进)为基础发生类同引申,产生出与“且”表先发时间相同的新义项。“并”这种通过类同引申而产生的新用法不是其词义本身引申的结果,而是相同语境造成的。
    朱庆之的《论汉译佛经句法独立之称谓词前的代词“此”和“汝”》(《语言研究》2017年第2期)认为,“此”也是早期译经者使用的呼格名词的汉译标记,与“唯”的性质一样。不同的是,“唯”最终发展成为呼词,而“此”却没有。除了用“唯”用“此”,译经中还有少量的用第二人称代词“汝”来标记称呼语的用例,该文也一并作了讨论。文章希望通过对这种特殊用法的“此”和“汝”的性质和来源的厘清,展示出古代外来佛经译者的努力,即如何使得目的语能够与源头语尽可能保持一致。这种努力使得大量原典的语言成分进入译文,成为形成佛教汉语“汉外混合”特点的主要原因,也成为中古以降汉语演变发展的新动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