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汉语“客”的来源 “客”是“客人”,《说文》:“客,寄也。从 ,各声。”如《周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客”也泛指门客食客。“客”可作动词,当“招待客人、把某人当宾客看待”讲。《史记·吴太伯世家》:“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 英语guest“客人”,作动词,也当“招待”讲,跟汉语的语义发展一致。 从“招待客人”义发展出“客气”、“恭敬”义,字写作“意”、“恪”。《说文》:“意,敬也。”《大戴礼记·少闲》:“以客事天子。”洪颐煊谓“客”当作“意”,古“恪”字(引自黄怀信2005)。王聘珍《解诂》亦谓:“客,敬也。”“意”、“恪”的“恭敬”义,从“客”来。 其他自然语言里,“客人”也可以发展出客套、尊敬义,如意大利语foresteria“客房;外人,外乡人,对外人的客套”。词义的发展跟汉语一致。 当“客人”讲的“客”,其语源各家说法不一。段玉裁说:“字从各,各,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日客,引伸之曰宾客。”段玉裁的意思是说,“客人”的“客”,来源于“各”,也就是从“不同”这个意思发展出来的。这个解释有问题。王凤阳先生(2011)说,“客”的语源是“格(袼)”,“格”是走来的意思,所以自外地来的人称为“客”。后来“客”义泛化,把凡出门在外都称为“客”。 我们觉得,王凤阳先生的说法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我们现在还把“客人”叫“来宾”,可见“客人”跟“来”、“走”语义有关。我们赞成王凤阳先生的说法,“客”跟“格”有语源上的关联。 当“来到”、“行走”讲的“格(袼)”,它的语源应该是来自当“脚”讲的“脚”*kag,“脚”的本义是“脚胫”,《说文》:“脚,胫也。”后泛指“人足”,也可以当“脚掌”讲,字或作“踱”、“跖”,古音*kljak。 《说文》:“跖,足下也。从足,石声。”“踱”最初本指“脚”、“脚掌”,《战国策·楚策》一:“踱穿膝暴。”后作动词,当“行走”讲,《广雅·释诂》一:“踱,行也。”跟“踱”音义有关联的字还有,《广韵·昔韵》:“超,行也。”《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本伐》:“故围者,超者;禁者,使者也。”《玉篇》:“摭,基址也。”从“足”义发展出“地基”。《集韵·药韵》:“城,筑土为基。职略切。” “脚/跖”系列是最有资格跟藏缅语“行走”比较的。俞敏先生拿汉语“格”跟藏文log“回来”比较。(俞敏1989)施向东先生则拿“格”跟藏文lhags“到,抵”,sgag、sgags、bsgags“阻碍”,dgag“阻止”比较。(施向东2000)表示“行走”的“格”,跟“脚/跖”系列是同一个来源。 跟“格”、“脚/跖”等字有联系的还有“旅”字。汉语的“旅”指“道路”,《尔雅·释宫》:“旅,途也。”字或作“鲁”,《广雅·释诂》三:“鲁,道也。”也指出门在外,还指客旅,《周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广雅·释诂》:“旅,客也。”“旅行”跟“客人”的关系,可以比较以下语言:英语fare“行走,旅行;车费;乘客”。印尼语pelancongan“旅行,旅客”,“旅客”也作orang pelancongan,字面意思和汉语的“旅人”相当。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旅行的”,名词当“旅客”讲。罗马尼亚语drum “道路,旅行”,“旅人,过路人”。 在自然语言里,入侵之敌也可以叫“客”。汉语“客”本身就有敌人的意思,如《易·系辞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这种语义演变模式很常见。 古汉语“旅”*grjagx>*rjagx>*ljwo为“军队,客人,陌生人,旅行者”;藏文d-gra“敌人,仇人”。比较:德语Gast“客人”,拉丁语hostis“敌人”(早期是“陌生人”),俄语gost“客人”,原始印欧语*ghostis陌生人。(龚煌城2004) 藏文grogs“朋友”,不少学者拿来对应汉语“客”。(俞敏1989)藏文grogs应该对应汉语的“友”。 【全文阅读】说“宾客”.pdf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