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http://www.newdu.com 2018-02-25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第一章乡土本色
    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靠种田讨生活。这种谋生的方式塑造了基层社会多方面的特征,也影响着中国的其他社会制度。(回想起来,我上大学时我妈也是拿红布包了点儿土放我行李里,说是水土不服的话,拿水泡点儿土,喝点儿就能管用,现在大概都把这些当是封建迷信了吧)
    2、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对他们来说,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土气的特征之一就是不流动。当然,如果人口达到饱和,就得有人负起锄头去另辟天地。
    3、不流动导致了以村落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这种小农经营的模式,与国外的几人所经营的大农场有所不同。一是因为每家所耕面积小;二是需要水利的地方,有合作的需要;三是可以保卫安全;四是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遗业,一代一代积起来成了相当大的村落。
    4、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是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大家讲规矩,但未必要法律。
    第二章和第三章文字下乡
    1、土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愚。在作者看来,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是知识结构的不同。如果说乡下人到了城里不知如何应付汽车,东避西让慌里慌张是愚,那城里人分不清包谷和麦子,一听狗吠脸变色又作何解呢?
    2、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是因为人和人的接触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障碍。但文字所能表达的意思是不完全的。
    3、乡下人不使用文字不是因为愚,一是因为不需要,二是没有学习文字的环境。从空间上看,农村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有事情大家可以多种方式交流,甚至可以用声气辨人,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从时间上看,文字是为了让后人从中得到经验。而在乡土社会,语音是足够传递时代间的经验了。只有在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才需要文字这些外在的象征。
    4、要推行文字下乡必须先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第四章差序格局
    1、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但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
    2、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
    3、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在周围划出一个个圈子,诸如家庭,亲戚,街坊等等,好比丢入水中的石子产生的涟漪。这些圈子不是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大小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在这里,公和私是相对的。站在任何一个圈子里,向内看是公的,向外看就是私的。(关键词:模糊)
    4、在团体格局里,团体由若干个人组成,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一定分的清楚。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个架子,每个人结在这个架子上,进而互相发生关系。在团体内,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对团体的关系也是相同的。如果有等级的分别,也是事先规定的。(关键词:清楚)
    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1、社会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2、在团体格局里,道德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实在”,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要了解这种格局,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
    3、在差序格局里,每个圈子都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对亲属来说,是孝悌;对朋友来说,是忠信。这些道德都是私人的。这种社会里缺乏像基督教里的不分差序的剪爱,也没有“义务”这样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第六章家族
    1、在西洋社会里,家族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家的范围限于父母和子女。
    2、在乡土社会里,家庭的范围扩大了,变成了氏族。这种扩大是单系的,结了婚的女儿是外家人。结构上的变化也导致性质的变化,家族承担了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各种功能。家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也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这里的家庭更像是一个事业组织,以父子为纵轴,以夫妻为配轴,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第七章男女有别
    1、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是个安稳的社会。
    2、Oswald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阿波罗式的,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www.i1766.com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堪称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这里更像是一种人生观吧,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而非结果,结果无非都是死亡,我们不是要得到更多而是要经历更多)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3、乡土社会是靠着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让人感觉是自动的。在这里,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男女生理上的差别阻碍着这种了解。
    4、在浮士德式的社会里,恋爱是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探索。男女的共同生活越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序也越深,求同的阻碍也越大。这种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在乡土社会里,社会关系是既定的,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
    5、男女有别的原则是对男女关系必须有的一种安排。对男女在生活上的隔离不但是有形的,而且是心理上的。
    第八章礼治秩序
    1、所谓“人治”和“法治”的区别,不在“人”和“法”这俩字上,而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2、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思想认为冥冥之中,自有一双无形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他反对认为的计划和统制,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无政府不等于混乱,而是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
    3、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就做的对。礼不一定就是“文明”或“慈善”,以现代的标准看,礼有时是很很残酷和野蛮的。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火烧死;又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
    4。礼和法的区别在于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确实传统。传统是社会积累的经验。人们只要按着规定做就好了,不必推究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这套行为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的仪式。
    5、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一旦环境改变,谁也办呢个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问题了。
    第九章无讼
    1、在乡土社会里,一提到讼师总会联想到挑拨是非等恶行。作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
    2、在乡土社会里,不知“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
    2、讼师变律师,打官司改成起诉,包揽是非变成法律顾问。这些名词的改变代表着社会性质的转变。
    第十章无为政治
    1、两种基本的政治权利形式:一是横暴权力,采取阶级压迫的方式是维持支配者和支配者关系的必需手段,是社会冲突的结果;二是同意权力,基于社会分工而产生的社会契约的统治形式,社会合作的结果。
    2、权力之所以引游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新来延揽;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可得,横暴权力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3、甲团体要想用权力来统治乙团体,必须有一前提:乙团体的存在可以攻击某项利益。乙团体的生产量要超过他的消费量。但是在农业社会里,土地的产出往往很少。因此,农业民族争斗的方式是把土著赶走而占据其土地来自己耕种,横暴权力在这里的实行是有限制的。
    4、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名义上虽是“专制”“独裁”,但是在人民实际生活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第十一章长老统治
    1、在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既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还有一种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即教化权力。(通俗点说就是你从出生到长成这期间会不断听到“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之类的指摘,与其说这是为了你好,不如说是为了维持成人世界已经形成的那种秩序,你要真有啥创新会打破这种秩序,力求稳定的社会是不允许的。)
    2、教化权力发生于社会继替。社会继替是指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
    3、教化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的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质的,都包含这种权力。
    4、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不足以应付当前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
    第十二章血缘与地缘
    1、血缘是指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是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的。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2、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但其中的人是会死的,血缘社会就是要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去维持结构的稳定。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贵人之子依旧贵,富人之子已经富。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3、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社会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容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
    4、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细胞分裂的情形。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纯粹的地缘,这样的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是相当困难的。
    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
    1、任何社会绝不会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的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任何一个时候,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不知道革命算不算突变)
    2、在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不免会出现一种时势权力。(这个时期会出现各种领袖和跟从他的人)时势权力在安定的社会里最不发达,在社会变迁最激烈的时候才会抬头。
    3、从整个社会看,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追的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混乱。英国是个很好的例子。
    4、在横暴权力里,没有反对只有反抗;在长老权力里,反对也是不容许发生的;只有在同意权力里,容忍或奖励反对才有可能发生。
    5、虽然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不许反对,但反对变成了“注释”,在漫长的时间里,只要表面上承认形式,实际上内容却可以随注释而改变。结果就是不免产生口是心非。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
    1、人类行为有动机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这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是所谓欲望。
    2、人类行为的过程: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
    3、为了种族绵延,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人会有五味之好。这是欲望的生物事实。
    4、在乡土社会里,欲望是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而文化事实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例如,北方有吃大蒜的欲望,并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
    5、欲望作为文化事实,于人类生存条件之间的印合是不自觉的,有他的弊病。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环境变了,人并不能做主动的有计划的适应,只能不断试错来找新的办法,如果时间很长,试错是从容。但如果变化很剧烈,时间很短,盲目试验所造成的损失由可能是致命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