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和“冷”是一对古今词,一般认为“寒”比“冷”温度更低。从语言单位来看,“寒”属于语素,“冷”属于词。根据史料记载,“寒”初见于上古时期,“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冷”初见于史料的时间稍晚,“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庄子》)。笔者对《现代汉语大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以“寒”、“冷”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词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并对与其结合的名语素、动语素、形语素进行了不同义域范畴的分类。 “寒”在双音化中的义域拓展 与“寒”组合成双音词的语素共有296个,除一些不易归类的条目,涉及自然、空间、时间、植物、禽鸟昆虫、身体器官、疾病、社会身份、文书韵律、物件、食物、事物性状、动态、静态、品性、心理感受、形态特点、状态、气味、温度等20个义域。其中名语素有210个,涉及13个义域,动语素有25个,涉及2个义域;形语素有61个,涉及6个义域。 “冷”在双音化中的义域拓展 与“冷”组合成双音词的语素共有119个,涉及18个义域,义域涉及自然、空间、植物、颜色、人体器官、社会身份、文书韵律、物件、食物、事物性状、动态、静态、品性、心理感受、形态特点、状态、气味、温度。其中,名语素有75个,涉及11个义域;动语素有18个,涉及2个义域;形语素有26个,涉及5个义域。 “寒”与“冷”的义域比较 比较“寒”与“冷”的义域可以发现,二者在双音化中拓展的义域范畴基本吻合,但是“寒”所覆盖的“禽鸟昆虫”、“事物性状”、“心理感受”三个领域,是“冷”在双音化中的义域没有观照到的,且在“植物”领域, “寒”的覆盖面也明显大于“冷”。虽然“冷”所覆盖的“颜色”领域是“寒”在双音化中的义域没有观照到的,但“寒”的构词能力依然极强,是“冷”的2.5倍。“寒”在每个义域范畴内的辐射范围极广,几乎覆盖了围绕人在自然、社会、时间交织交错下生存时所能遇到的一切:衣食住行、生理症状、个人社会定位、人品品性、内心感受、事物和事件状态以及为人直接或间接服务的文书韵律、动植物、禽鸟昆虫等。从肤觉到心觉,“寒”覆盖了人对温度范畴和情感范畴感知的方方面面,这说明极致的温度体验往往在认知上相对更加深刻并且具有扩散性影响。 “寒”在双音化中的构词义域无疑给温度语义场的其他词如“冰”、“凉”、“温”、“暖”等的双音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型。笔者也对这几个词在双音化中的义域拓展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温度语义场这个聚合中的单音节词在复合化时,其义域一般集中在自然、空间、物件、食物、身体相关及疾病、情感、状态、形态等范畴。同处温度范畴的单音节词,从复合化结果来看,每个义域都有不同的缺位,如与“寒”结合的一部分名语素,在义域上与当时的社会身份、阶层相关,而与“冰”、“凉”、“温”、“暖”结合的一部分语素则与人品、品性、性格等相关。总之,从统计结果即同处温度语义场的“寒”、“冰”、“冷”、“凉”、“温”、“暖”、“热”以及近代出现的“烫”的双音化中的构词能力来看,“寒”的构词能力最强,所覆盖的义域也最广。 (本文系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骨干项目(SKGG15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