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鼓舞》 山花奖颁盛典礼现场表演 ■民歌、舞龙、民间刺绣、农民画……近日,在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上,一朵朵“山花”美丽绽放,生动展示着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乡土意蕴和独特魅力。几千年来,民俗、民风、民艺、民情恰似一幅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画卷,描绘了社会多姿多彩、深沉丰厚的文化和生活情景,似沃土一般滋养着中国人,成为中华文化的底色。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民间文艺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一方面值得鼓舞和期待,另一方面也对如何正确认识并促进民间文艺发展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民间文艺成果自信亮相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文艺大奖,是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每两年一届。自1999年至今成功举办了13届。此次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4个子项共评出20朵“山花”,一批种类丰富的精品力作得以呈现。 舞龙作品《布依族火龙》是贵州省册亨县者楼村的传统习俗,正月十五锣鼓喧天的喜庆氛围中,舞龙人托起20余米长的龙身进行走、跑、跳、翻等动作,男女老少都跟着火龙,欢聚一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陶瓷作品《戏曲人物》将石湾瓦脊公仔的精髓及雕塑语言融入泥塑手法中,把戏曲、民间手艺、石湾窑变釉的精彩和当代的审美情趣有机相结合,体现了艺术的传承,也体现了时代性和个性。 《东北民间故事》采录了几百年来伴随着一代代东北人生活的民间故事,是纯正东北大碴子味儿的口耳相传的人文活化石。故事原汁原味,语言通俗易懂。 《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是历时4年进行的科研项目,有60余人参与访谈调查,70余位昔日的船民和船民后人接受访谈,对于嘉兴运河水域内昔日船民群众的生活、劳作、风俗进行全方位口述实录,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史料。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告诉记者,本届山花奖的一大变化是奖项精简了,程序严格了,质量提升了,将以往100多个奖提炼为20个,同时扩大了参选作品的覆盖面,有不少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优秀作品获奖。整个评审过程严格规范,从四大门类中一层层优中选优,获奖作品的质量水准和社会关注度在不断提高。 “山花奖是民间文艺的国家级奖项和荣誉,要鼓励那些长期扎根基层、扎根生活的民间文艺工作者,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在潘鲁生看来,一方水土一方人,民间文艺在土地上、在生活中,民间文艺的传承人、创作者、研究者要扎根这片土地,这个过程很艰苦,也很有意义。令他高兴的是,从这些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到民间文艺发展的新气象。“不仅民歌、民族舞蹈等项目中,有20岁左右的年轻人参与脱颖而出,在民间工艺这种传统项目里,也涌现了20岁的工艺美术师,老师傅、小徒弟齐上阵,老中青三代有序传承,民间文化遗产才能真正得到保护与传承。年轻人才成长起来了,并在技艺方面不断出新,体现了时代特色。比如这次藏族作者着着的农民画《南丝路一代缘,汉藏人一家亲》就是年轻人关注国家建设的典型,不局限在自己的文化圈子里,而是用自己擅长的民间文艺形式来描绘现实生活,紧跟时代主题。”潘鲁生认为,这些作品体现出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服务人民的创新理念。 “山花奖是我国民间文艺繁荣的象征,也是扎根乡土、心系人民、潜心创作、服务社会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民间文艺的精品创作、学术研究和文艺实践,更好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塑造中国形象,凝聚中国力量;更好地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 好地扎根生活、服务人民。”潘鲁生说。 珍惜我们的文化基因 在本届山花奖颁奖盛典上,冯骥才先生、乌丙安先生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潘鲁生在开奖词中写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的先觉者。他们关切文化现实,洞见文化规律,以最深沉的情怀、最坚定的行动、最执着的使命投身于文化实践,唤醒世人关于传统文化的记忆,呼吁全社会关于保护的意识,使传统村落、民族节日、民间文学绽放永恒的光彩。他们在社会的变迁发展中力挽文化之狂澜,留住了我们民间文化之传承。他们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把智慧才情奉献给民族的文化事业。他们有卓越的智慧、丰硕的建树、崇高的人格精神,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终身”二字,可谓名副其实,因为两位民间文艺家都几十年如一日投入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中,不辞辛苦、不停脚步。同时,他们对民间文艺充满了情感,把它当成一辈子的热爱、一辈子的努力,正如乌丙安对记者所说的,“民间文化是我终身的专业。” 不约而同,获奖的两位民间文艺家产生了相似的感受——“在这之前,民间文化一直是处于弱势的,民间文艺工作者是低调的默默的承担者,我们习惯走的是田野上绿色的路、黄土地上黄色的路、城市里头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老街……但是今天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走上红地毯,说明我们社会、我们国家已经把大众创造的文化作为殿堂的文化,这体现了文化自觉。”冯骥才在获奖感言里这样说道。乌丙安则回想起了自己曾经遇到的他人的不解——你一个学者,怎么老是往村里跑?在这些人眼里,民间文化很土,瞧不起,不时尚。现在,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则让他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传统文化,尤其是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就是爱人民、爱人民的文化艺术,使命是保护好、发展好民间文艺。”乌丙安说。 这种感受实际反映出民间文艺发展历程中的困难和不易。虽然已经90岁,乌丙安依然坚持为民间文化奔走着,他为民间文化的流失感到忧心,希望民间文化成为一种全民的文化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古典文献典籍里的文化,还有优秀的民间文化,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活生生的文化。”乌丙安说,中国民间文艺多姿多彩,比如中国神话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地位,《诗经》里最精彩的国风就是当时各国的民歌,中国传统蓝印花布在英国和法国受到青睐,成为国际时尚等等,但是人们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民间文艺的精彩。民间文艺蕴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我们浑身上下都有自己的文化标志,而这恰是真正的中华文化基因,也是我们最自信的名片。 为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潘鲁生表示,去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成为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文联承担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部署,强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传统工艺振兴写入“十三五”规划,成为国家整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的调研工程。新时代的民间文艺发展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民族的进步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民间文艺是文化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新时代,我们要把民间文艺发展上升到文化复兴的高度认识和推进。”潘鲁生说。 如何抓住机遇,促进民间文艺的繁荣发展?走过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国民间文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是鲜活的生长型文化。乌丙安认为,民间文艺发展一定要回归生活、走进现代。民间文艺如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手艺等本身就是老百姓的生活,祖祖辈辈传承都不保守,发展创新本身就存在于民间文艺的传承规律中,因而要促进传承人群的自觉创新。此外,民间文艺大量可为现代服务,用多样的形式宣传和弘扬,引起全民关注和热爱,成为文化自信的源泉,能够使其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光彩。 对于弘扬民间文艺,潘鲁生感到,应当将优秀民间文化与基础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手艺等进入中小学,培养孩子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大学中可加强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学、民间文艺学的人才培养,为优秀的民间文艺创作奠定扎实的学术基础。同时,民间文化是生活的文化,民间文艺的发展要与基层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明建设、乡村之美都离不开民间文化的滋养,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不忘初心、服务人民。潘鲁生的希望是,深入开展民间文艺的学术研究、田野调研、文艺创作和艺术实践,积极探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