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口语流利性研究的现状和困境 对外汉语口语流利性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从90年代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迄今为止,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表达流利性和感知流利性。表达流利性的研究起步最早,也最为丰富,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探索描写流利性的量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语速、停顿频率、停顿时长及停顿分布和平均语流长度是描写表达流利性较为有效和稳定的指标。感知流利性的研究则集中于考察第二语言话语的不同特征与流利性感知的关系上,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语速、停顿频次和话语重复是影响第二语言流利性感知的主要因素。 尽管以往的研究在流利性的话语特征、量化指标、与听者感知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较大的困境:(1)研究标准不统一。由于各研究对指标的定义、收集语料的途径以及选取语料的数量等方面的差异,对外汉语口语流利性的相关研究结论存在较大的分歧。(2)研究方法和视角较为单一。相关研究主要基于话语分析和语音听辨等方法,从学习者产出的话语特征角度开展研究,主要关注口语表达的外在层面,忽略了口语表达的内在认知加工过程,导致研究结论难以有新突破。 对外汉语口语流利性研究的认知转向 为突破以往研究的困境,近年来,一些研究开始将视角转向学习者口语表达的内在认知加工过程。如考察学习者大脑的工作记忆和语音记忆与口语流利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口语流利性的内在认知加工技能发展过程等。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的工作记忆和语音记忆与口语流利性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工作记忆和语音记忆能力是外语口语流利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相关研究结果也表明工作记忆跨度、语音记忆跨度、词汇加工速度、语法加工效率等口语的认知加工测量指标是评估学习者口语流利性高效、稳定、便捷的测量指标。 口语流利性研究的认知转向为对外汉语口语能力的研究和测量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口语流利性的认知测量是基于口语内在认知加工过程的测量,如上述的语音记忆跨度、词汇加工速度、语法加工效率等指标的测量,这些指标可以通过计算机较为方便地获取,进一步推进了口语能力测量的科学化、远程化和规模化,以适应和满足汉语国际推广的大潮。当然,这些口语流利性的认知测量指标也可以作为教师在口语教学中评估和诊断学习者口语能力的手段,以及作为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评估口语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计划等的手段。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