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人才是国际化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建设、冬奥会等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特别是非通用语人才。 一般认为,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为通用语种,其他语言为非通用语种。2014年索契奥运会有比赛项目98项,代表团87个;而2018年平昌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有102项,代表团数量也会相应增加。鉴于此,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必将需要大量非通用语人才参与各项工作。但是现阶段,我国非通用语人才培养还面临诸多问题,其核心是语种开设问题,如非通用语教育中需要开设多少语种、怎么开设、开设什么语种等。我们认为,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亟须综合考量、整合资源、重新规划和全面布局,并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综合考量长期需求和短期需要,适当开设部分非通用语种。 目前,我国外语人才培养存在部分大语种盲目和重复建设,而非通用语种人才缺失的问题。由于对语种设置缺乏战略布局,现阶段非通用语的语种数量不能满足冬奥会的需要。比如,我国高校当前共开设84个外语语种专业,含77个非通用语种,但其中19个非通用语种专业于近两年刚获批,还未进行系统建设。相比之下,国外名校的语种开设较多,如哈佛大学开设了95个语种专业或课程,法国东方巴黎语言文化学院开设了93个语种,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开设了124个语种。 语种设置数量主要受国际形势、语言调查、需求分析、国内外认同、双边关系、师资和学生就业等多维度因素影响。基于需求分析的语言调查是语种开设的前提。因此,要综合考量长期需求与准备、现实危机、潜在危机和当前任务急需等因素,适当开设部分非通用语种,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比如,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以及我国周边与陆地相邻的14国语言就属于长期需求与准备。现实危机和潜在危机指与我国国家安全相关的语言,如南海问题需要他加禄语、宿务语、伊洛卡诺语和越南语等,朝鲜问题需要朝鲜语及其平安道、黄海道、岭东和全罗道等方言。还有奥运会语言人才属于当前任务急需领域,有关单位应根据参会团数和比赛项目等,提前规划、动态调整、尽早储备所需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