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据说有八种标点;有位先生在电视上说这“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不懂何以这段话有八种断法或“回”有四种写法就“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们证明只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断法是经得起“审句例”检验的。断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时语言中的“可”,没有这种用法;断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时固然有“可使”“不可使”,但这“使”是“出使”的意思…… 这段话是鼓吹“愚民”吗?通过“审句例”可知,“可”除了单独使用,只表达客观可能,不能表达主观意志。如:“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子上》) 可见,这话并未“主张”愚民,应当译为:“老百姓,使他们顺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难做到;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难以做到。”后来的汉语中,“可”能够表达意志了,如:“不可随地吐痰!”说孔子这话主张愚民,是以今律古。《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正是这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