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论 Joseph(2004:43)在分析身份的哲学渊源后认为语言界限与人的界限似乎是一种巧合,这意味着语言部分地标记我们之所以为我们不是一种偶然,而是直接为我们的本质所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与身份的互为塑造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然而这种相互影响不能脱离我们的社会空间。费孝通(1998:142)指出“社会结构是由不同身份所组成的。社会身份注意亲疏、嫌疑、同异和是非之辨。儒家所谓礼就是这种身份的辨别。”接着(费孝通,1998:143)又谈到“社会并不是个人的集合体,而是身份的结构。墨子主张兼爱,孟子骂他无父,意思就是说没有了社会身份,没有了结构的人群是和禽兽一般了。”正因为如此,我们或许可以说身份是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社会结构则表现为身份结构。这一身份的社会结构观或许可以启发身份研究的中国视角,我们呼吁身份研究的日常说,从田野工作和语言事实出发,在交际过程和会话整体进程中考察身份建构及其语用功能。 注释: 本文部分段落摘自:袁周敏.汉语交际中的身份话语[A].载陈新仁.汉语语用学教程[C].待出版。 参考文献: Burke, J. Identity processes and social stres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1(56): 836-849. Joseph, E. Language and Identity[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Mey, J.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1. Stets, E. and Burke, J. New Directions in Identity Control Theory[J]. Advances in Group Processes ,2005(22):43-64. Yuan, Zhou-min. Understanding Identity Discourse [J].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 2013(1):79-85. 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 2013(04): 27-32/112. 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现代外语, 2014(05): 702-710/731 秦旭卿.王希杰语言随笔选[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袁周敏.基于商业咨询顾问话语实践的身份建构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袁周敏, 社会心理学与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J].外语学刊, 2011(04): 77-81. 袁周敏、方宗祥.言语交际中的身份建构及其理据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第56-59/63. 袁周敏、陈新仁.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04): 518-530/64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