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中关于身份的定义注重个体性和同一性;汉语则在社会结构中界定身份,或者说注重联系社会语境定义身份。文章基于汉语文化,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尝试提出身份运作的七个推论,同时呼吁身份研究的日常说,从田野工作和语言事实出发,在交际过程和会话整体进程中考察身份建构及其语用功能。 【关键词】语用学;身份建构;语用资源;日常说;语用身份;语用行为 身份研究历来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因其跨学科的特性展现出更加迷人的一面。各学科基于不同的研究旨趣为身份研究开启五彩斑斓的研究进路(可参见《外语教学》2016年第4期“身份的界定:问题与建议”一文)。在哲学认识论的语言转向大背景下,身份建构的研究逐渐成为语用学的前沿课题。关于身份的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争同样反映在与语言研究相关的各个分支学科。依靠主体身份探究其语言特点还是在主体的语言中寻根其身份特征似乎成为一个不解的难题,这一难题的由来或许与西方二分法思维方式的传统不无关系。我们先来看看英语词典和汉语字典对身份的定义。 身份的定义 英文“identity” 从词源说上它源于晚期拉丁语的“identitas”和古法语的“identite”,其含义受到晚期拉丁词语“essentitas”(即“essence”, 存在、本质)的影响(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关于身份的定义,我们翻阅了相关词典: 《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 (1)Your identity is who you are. (2)The identity of a person or place is the characteristics they have that distinguish them from others. 《牛津现代英语高级读者辞典》 (1)Who sb. is; what sth. is. (2)the characteristics, feelings or beliefs that distinguish people from others. 《美国传统辞典》 (1)The collective aspect of the set of characteristics by which a thing is definitively recognizable or known (2)The set of behavioral or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by which an individual is recognizable as a member of a group. (3)The quality or condition of being the same as something else. (4)The distinct personality of an individual regarded as a persisting entity; individuality. 以上前两部部英文词典强调“我是谁”以及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性;《美国传统辞典》对身份的界定的体现出身份的个性特征和群体性特征。即我之所以为我的独特性和我与群体的同一性。汉语的身份界定则与英语有所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 (1)指自身所处的地位。 (2)指受人尊重的地位。 《新华字典》:指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资格,也指人受尊敬的地位。 以上分析表明,英文词典的解释集中在身份的个性特征(我之所以为我)和区别性特征(我与其他成员的区别),这也是 “identity” 一词有两种汉译的原因,即身份和认同,籍以表达同时蕴含在该词中的两种意思(需要指出的是,在汉译该词的时候,汉语的“身份”偏向个体性,而 “认同”偏向同一性,但实际上英文很多时候具有两层含义,特别是在谈到 “identity theory”, 一般既会阐述个体性又会论述同一性,因此,这两个汉译术语都难以表达英文中这种合二为一的含义);而汉语对身份的界定则更注重联系社会语境定义身份,将身份置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解读。 马克思曾谈到:身份是指“人的出身、地位、资格。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因而人人皆有身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7:18)。该定义从一系列的社会系统中定位身份,将社会关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界定身份。我们同意这种系统论视角的思想,同时注意到交际者也有自我建构个性身份的需要,认为人的出身、地位、资格、身价、性格等等皆可以体现交际者的身份,而对诸如此类身份的考察需要在交际过程和会话进程中展开,结合语境与社会结构进一步阐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