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素本位教学法”体现汉语个性 “汉语词本位教学法”统领汉语教学近百年,其遵循的是“词本位”语言观。“词本位”语言观源于印欧语语言理论,将词视为语言的核心,一切从“词”出发,词和句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词类划分与句子成分之间存在规律性对应关系,所以先学词的功能和身份,再学句法。而汉语有别于印欧语,汉语语素作为其最小语言单位,是组词造句的备用单位,是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结合体。语素具有感知完整性特征,易于让初学者了解和接受。语素的数量有限,其中的成词语素本身就是词。“汉语语素本位教学法”既遵循了世界语言的共性,又体现了汉语的独特个性,更加符合汉语教学规律。 坚持“字本位”语言观的学者认为“字”是汉语最小书写单位,有音、有形、有义,三位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字”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笔者不同意该观点,笔者认为,真正实现“三位一体”的有效教学单位是“语素”,而不是“字”。“字”与“语素”并非一一对应。现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语素,与汉字一一对应,但双音节和多音节语素,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组成,由其拆分出的单字没有意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一语教学不同,一语教学的学生是先习得了读音和意义,上学后再学写汉字。二语教学的学生一接触汉语,同时受到形、音、义三者的冲击,而学生最想先了解的往往是义,只有把义与表达的事物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记音、记形的动力和兴趣,所以“义”作为习得汉语最小单位的要素之一,是最重要的。比如,学生习得汉语语素“葡萄”,先问“什么意思”,明白意思之后,会问“怎么读”,最后问“怎么写”。此时,我们必须坚持“汉语语素本位观”。如果坚持“字”本位,给出学生“葡”,学生不明白意思,便会失去继续学习读音和字形的兴趣了。所以,“汉语语素本位教学法”,在语言学理论框架内既弥补了“词本位教学法”词汇零散、众多、难学、难记的弊端,又克服了在现代汉语中部分单个“字”无意义的“字本位教学法”的缺陷,是一种符合汉语特点、顺应教学规律的国际汉语教学法。 “语素本位教学法”是“联结主义”理论的验证 语素自身有音有义,易于理解和接受,语素又与其他语言单元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或是直接成词,或是与其他语素组成词,或是与其他词组成新词或短语。语素是各个单元的联结点和纽带。通过语素的输入,学习者心理印象中的各个语言单元之间的权重和关系发生着变化,进而逐渐接近和接受目的语语言系统网络,最终实现目的语语言的习得。“语素本位教学法”是“联结主义”理论的验证。“联结主义”认为,知识是储存在单元之间的联结中的,当新的联结方式得以建立,并由此改变单元之间联结的权重时,学习就发生了。通过语素的习得,能够实现新联结方式的建立,能够改变学习者心中单元之间联结的权重,能够进一步习得汉语。认知被认为是一个由诸多认知加工单元联结而成的网络。这个网络以大脑作为隐喻基础,与大脑中的神经元网络结构进行比对。因此,联结主义模型又称神经网络模型。新联结主义模型的基本构成成分是单元和联结。单元是带有活性值的简单加工器,而联结则是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单元通过联结构成了网络。习得者正是在习得语素这个联结之后,通过语素改变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经过单元的加工和合成,形成汉语语言网络,习得汉语。 “汉语语素本位教学法”理性分析了“字本位”与“词本位”两种语言观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汉语词汇系统中的词数量众多,难学难记,因此,需要从数量有限的语素入手,实现“由语素至词语”的教学技术路线;现代汉语中的部分汉字,只有音,没有义,只有与其他字组成语素,或是叠音后才有意义,有音无义的情况会影响学生习得汉语的兴趣,而通过古文字的字形阐释该字的古汉语意义,对于二语初学者也不现实。“汉语语素本位教学法”,解决了以上提到的各种问题,符合现代汉语特点,也符合学生习得汉语的规律。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