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字本位”与“词本位”两种语言观讨论热烈,“语素本位”语言观悄然出现,并被引入国际汉语教学领域,出现了诸如“语素教学”、“语素法”(也称语素扩展法)等概念和“语素教学流派”。笔者尝试厘清以上概念间关系,并提出“汉语语素本位教学法”概念。 语素是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 持“语素本位”语言观的学者认为,语素作为语言的最小音义结合体(这里的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是人类语言编码和结构的最小单位,也是“说”话和“听”话的最小单位。语素是由该语言的共时符号系统决定的,每个语素在系统中具有确定的价值。由基础语素引申、孳乳以及语素相互之间的组合而产生的语言符号,可有不同程度的理据性,或曰逻辑性、可论证性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基本单位是语素,而非“字”或“词”。现代汉语语素在古代汉语中大都可独立成词,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有相当数量的语素处于一种自由或半自由状态。正是这种独立性和自由、半自由的状态,使语素要么独立成词、要么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独立成词或组合成词的过程中,语素的基本意义不变。汉语运用有限的语素材料,组合成难以计数的词,最终实现了汉语的交际功能。据统计,复合词占汉语词汇的70%,且由两个或多个语素组成,平均一个语素可以组成14—15个复合词。可见,汉语语素有音有义,具有成词能力和构词能力强、数量少、复现率高等特点,这正是“汉语语素本位教学法”提出的理据。 既然语素在整个汉语系统中是最小单位,那么,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习得中,就应该遵循“语素→词”的教学路子。在“语素本位”语言观的指导下,教学中应先教语素,后教词语和其他语言要素,而且语素教学应贯穿于词汇教学始终。以往所谓“语素法”是“语素本位教学法”的下位概念,属于教学技巧范畴。“汉语语素本位教学法”之下可有多种教学技巧,比如“语素替换”、“语素解释”、“语素扩展”等。至于“语素本位教学法流派”,笔者认为此概念的提出为时尚早,无论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方面,“汉语语素本位教学法”均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流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