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春海)“比如,最近,我又返家乡做了一次语言调查,调查家乡的方言词有多少已经消失、不再使用了。比如,‘雾’在家乡说成‘罩子’,这种说法相当形象,起雾时,雾确实像一个大大的白色的罩子罩住地面。这种表达体现了当地人对‘雾’的一种认知状态。不过,现在年过50岁的人基本就不会说了。所以,如果记录下这样一种特殊的方言表达,不仅是记录了语言,更是记录了一种认知文化。”8月17日,刚结束了一次在家乡的语言调查,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吴碧宇就给记者写来了回信,谈起通过这次调查,她对档案语言学(又译“纪录语言学”、“语档语言学”等)所具有的更新的认识。 日前,她与吴丽环发表了《档案语言学视角下北镇方言调查的必要性及意义》一文。借用档案语言学视角,两位作者对比了北镇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指出在调查北镇方言时,应该关注那些与普通话发音,表达不一致的方言词汇。调查北镇方言不仅是对北镇语言生态的保护,更是对北镇民族文化生态的维护。 对于为何选择辽宁的北镇,她告诉记者:“我是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系毕业的博士生。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系开设了语言调查课。每年暑假学校都组织学生深入到少数民族区域去做田野调查。事实上,语言调查一直都是中央民族大学一项品牌学科。我在中央民族大学必修了满语课程,所以对满语比较感兴趣。北镇是一个满族镇,所以我选择了北镇方言做调查。” 档案语言学,1998年由德国学者西梅尔曼(Nikolaus Himmelmann)首次提出,指对语言进行持久性、多目的的记录,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涉及语言调查、收集、编目、储存等活动的领域。其目的是对一个特定的语言社团的语言行为和语言知识做全面的记录,涵盖各种语域与语言变体。档案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是语言学界的珍贵资料,同时也能为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学、音乐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真实材料和第一手文献。随着濒危语言研究的深入,档案语言学在学界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尤其对某些已经到了“最后一个讲话者”的语言更是重中之重。对于档案语言学,已有一些国内学者撰文介绍,并且在实践中有所采用。但是,国内学术界目前对提出这一分支的西梅尔曼在内西方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缺少译介。对此,吴碧宇表示,“我个人认为,在译介方面,确实可以再丰富一点。” 谈到档案语言学在保存语言和文化多样性方面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她告诉记者,首先,保护和拯救了某一族群的语言与文化,从而为传承这一族群的语言和文化做出了贡献。其次,记录下某一族群的语言与文化,对语言和文化的生态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文献。最后,记录某一族群的语言与文化,为其他学科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史学等,提供了详尽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