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北京的味道,在记忆中飘不散(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北京晚报 张玉瑶 参加讨论

    “北京味道”的困境与突围
    十大堂、八大楼、长安十二春,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餐饮业鼎鼎有名的招牌,不仅在饭菜上以做工精细、味道可口闻名遐迩,也是民国文人们常常光顾、交游之地,流传下许多文化与美食交辉的佳话。但由于战争爆发、公私合营等等原因,很多馆子一度消沉下去,甚至自此全然在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在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的呼吁下,一批曾经关张多年的老馆子又重新开张,喜气洋洋地以“老字号”的招牌重现京城,引得一众旧雨感慨新知来贺。这里面,就包括东兴楼、正阳楼、致美楼、泰丰楼、鸿兴楼等。如1983年,泰丰楼在前门西大街重新开业,依然坚持鲁菜的传统规矩,连远至香港的《华侨日报》都载文忆道:“四十年前笔者偕同十几位朋友在这里吃过一次‘一品锅’,印象颇深。记得酒足饭饱之后,饭庄给每人送一包风味点心……”可见当“吃”与人的情感记忆勾连起来时,其深入人心之甚。当然,也不是所有老馆子都能“昨日重现”,还有相当一些未能重开,只能留存在记忆和纸面上了。
    然而,近一二十年里,北京经历了一轮飞速发展时期,伴随着城市拆迁改造,“老字号”又开始面临一些新困难,租金高昂带来的压力、外来时尚连锁餐饮业的冲击,都致使许多店面不得不多次搬迁,甚至再度黯然关张。店面搬迁看起来是常事,但对于这些积攒了多年人气、多数是依托北京老城生存的老店来说却并非小事,如王丹所言,“对老字号来说,人脉和地缘是大问题,搬走了,人气就没有了,老字号一定得要有回头客的。一个老字号里,一个名菜就是一个镇店之宝,如果店没有了,这道菜就消失了”。不仅是老字号,一些著名的小吃夜市也面临类似遭遇,如媒体此前报道过的九门小吃、东华门夜市等。
    与这些“外因”相比,这些年,“内因”也渐渐突显出来。王丹发现,在一些“老字号”店中,用餐的大多是中年、老年人,年轻人很少。就连土生土长的北京年轻人,也因为现代快节奏生活带来的新的生活习惯,在口味上难免会有一些变易。王丹拿自己举例说,他是个从儿时起就形成了顽固味觉记忆的四九城里的“老北京”,但他的女儿,一个地道“90后”北京小妞,却拒绝喝豆汁儿。王丹感慨道,味道也是一种传承,就像电视剧《大宅门》里,两岁的白景琦被爷爷带去喝豆汁,就是要让下一辈形成习惯,把味道传承下来,但如今,这种传承也不那么容易了。
    前一段时间,网上有一场关于“北京小吃好不好吃”的争论,不少人“吐槽”北京小吃并不好吃、太油太咸,但也有人辩言是“没有吃对地方”。在这一方面,王丹在和自己学生的接触中也有所体会。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王丹请他们吃各种北京小吃,点一桌子自己觉得得意的小吃,却发现学生们有时却吃得勉强,特别是南方学生,常常会与自己家乡的精美点心做比较。对此王丹也表示理解,因为首先“接受不接受一种味道和个人经验、记忆有关,不能强求”,而另一方面,因深受北方文化影响,北京小吃相较确实显得“粗犷”些。譬如现在基本绝迹的羊霜肠,是旧时贫苦人难得的沾有油腥的美食,而到了现在,却渐渐不合现代人的口味和健康理念,觉不出原先的“好吃”了。
    另外,随着技艺的断层、手艺的流失以及旅游商业化的流水线模式,许多北京传统小吃包括一些老字号,已经很难做到原汁原味的正宗,甚至还会让慕名来吃的人大呼失望,“有的庙会上的爆肚,拿的直接就是半成品,差得太远了”。“能吃的地方不正宗,想吃正宗的没处去。”王丹感叹道,现在住在海淀,朋友让他在周围推荐些北京馆子,已经很难找到了。这让他觉得有些遗憾。因此他呼吁说,面对新的市场、口味变革,北京传统饮食内部也需要以不断创新去予以适应。
    “有人说不喝豆汁儿就不能研究老舍,但你能说不喝豆汁儿就不是北京人吗?也不能,时代在变。”作为一个研究者,王丹希望能站在发展的立场上,以饮食来探入城市研究的一个细部,留住过去的记忆,也能客观看待、对待作为未来记忆的现在的变动与变革。而作为一个北京人,他所希望的是,能以北京味道来挑动、唤醒这一份城市人文记忆,成为与这个城市有情的所有人的情感结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