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速死的新闻 那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何在?对此,卫毅如此表示:“唯有非虚构才能传达的东西,才是非虚构存在的唯一理由。” 何为非虚构才能传达的东西?南香红认为,在当下由短、快、轻新闻主导的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非虚构作品逆时代潮流而行,反而提供了快餐新闻所给不了的,手工制作、独一无二的文章。它更有文学性和创造性,是诗意的、富有人情味的、个人化的文字。南香红举出李海鹏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悲情航班MU5210》为例,这篇文章记叙了一架飞机失事的过程。“灾难中人与人性所经历的,远远超过了事实本身。”南香红说。她将非虚构写作比喻为“砸开一只坚果,看看里面的核”。因为非虚构追求的不仅仅是真相,更是真相内部更宽广的现实,有关人性与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非虚构需要抓住流动的故事大河之下的永恒之物,”南香红说,“新闻是速死的,而非虚构所要做的,就是对抗速死的新闻。” 对于非虚构能够承载怎样的内容,袁凌也给出了他的答案:非虚构写作起源于他内心一个个放不下的故事。调查记者的经历使他旁观了很多不同的人生,见证了一出出惊心动魄的人间悲喜剧。然而故事中真正令他震撼的情节,却往往是没有新闻价值的,无法呈现在他的调查报道中。有时候他亲眼看见一条不幸的生命惨遭折磨后凄凉逝去,却只能在报纸上留下一个豆腐块大小的干巴巴的报道。这种落差使他难以释怀,因此选择换一种写作方式一一展示新闻事件中触动人心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我的非虚构写作很多都出于失败的新闻报道,因此失败并不可怕,它反而能创造一个让我重新思考这件事的契机。”袁凌说。他透露说《棚屋里的幼女》所记载的事件发生12年后,他才下决心动笔写作它。他认为写作动机是自然发生的,埋藏得越久,理解也就越深。 而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刊编辑的李辉的非虚构之路稍有所不同。不满足于仅仅担任一个新闻记者的他,将采访和交往中认识的文学名家的故事记录下来,整理成一部部口述历史著作:《百年巴金》《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传奇黄永玉》等等。可谓是将非虚构与新闻、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典型案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