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更多的年轻人来说,这档节目告诉了我们,历史,不只是上下五千年的数字,而是鲜活的人、事、物的构建。文物,不再是庙堂之高的陌生物件,而是携带我们文化基因的密码,它使我们相信,我们的历史刻度上已经有了上面这个五千年,我们还会有同样具有韧性的下一个五千年 2017年12月初,用户群为95后至10后的视频弹幕网站B站迎来了一家“流量大户”。 打开视频,24万条弹幕飘了起来。 密密麻麻的弹幕下,元代画家黄公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雍正皇帝穿越回清朝,围着乾隆360度立体声吐槽他“农家乐审美”的情景,收割了一票年轻粉丝。 如果不是灯光一直聚焦那只集历代大成于一身的瓷瓶,你想象不到这是一档央视文物探索类节目。 这档被称为中国版“博物馆奇妙夜”的《国家宝藏》播出后,不仅主演频现“微博热搜”,连节目里出现的《千里江山图》、杜虎符、《阙楼仪仗图》、骨笛等文物也成为“网红”,刷爆网络。 “冷门”变“潮牌” 两年前,当导演于蕾决定做一档文物综艺的时候,总被问起,为什么要做冷门又沉闷的文物题材? 于蕾觉得,任何一个好节目都是讲故事。“博物馆和国宝一点都不沉闷,是以前没找到一个好的角度去讲述它。” 他们又问,那要怎么讲述呢,是文物版的《开讲啦》?还是严肃版的真人秀? 于蕾感觉没法用一句话说明白。她想让更多人通过这个讲故事的节目对文物燃起兴趣。 故事谁来讲呢,学者?观众会压力大,感觉像在上课。 不如由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讲述国宝的历史,由考古学者、文博人员、讲解员作为“今生人物”讲述国宝的当下,再使用某种连接,穿起国宝的前世今生。 于蕾和作为执行导演的汤浩把心中勾勒好的一个美好想法,浓缩进一个50多页的PPT里面,逢人便讲。 她跟文物专家讲,跟博物馆馆长讲,跟合作方讲,跟招募伙伴讲,跟明星演员讲——“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基因密码,这些密码能让我们看见祖先的样子,还有未来子孙的样子。文物呢,是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祖先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都蕴含在这里……” 如果不打断于蕾,她能滔滔不绝讲一个小时。以至于她的团队一看她打开电脑、清嗓子,就知道她“又开始了”。 讲了200多遍以后,她请来了9大博物馆的“掌门”,还甄选来了27枚国宝。 国宝的确定实属不易。刚确定下9家博物馆的时候,于蕾率节目组十几人浩浩荡荡到各地博物馆拜访,“海选国宝”。编剧团队也跟着,除了参观展览区、了解馆藏、翻阅考古线图,他们还去办公区、吃员工食堂、浏览游客留言簿。 第一轮海选过后,每家博物馆留下了10样宝贝,节目组据此理出来一张90枚宝贝的“藏宝图”,挂满了于蕾办公室的一面墙。 “我们想要挑选的是那些背后充满了人文精神和情怀的东西。每一个文物能够被挑选出来,都是因为它有着荡气回肠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于蕾说,我们想告诉大家,文物的价值不在于多值钱、多精美,而是它们是否展现大历史的转折、大文化的创造。 随着宝贝的尘埃落定,明星的选择也开始了。艺人统筹小祁介绍,导演和编剧会根据国宝前世与今生的故事大纲,寻找最契合的讲述者。 经过两年打磨,《国家宝藏》的最终节目模式也日趋明朗。“我没想要爆款,我这儿不缺有收视率的节目。我要的很简单:通过一档有质感的节目,让博物馆门口能排大队,能打破电视综艺只吸引中老年人的魔咒。”于蕾坦言。 没想到的是,第一期《国家宝藏》一经播出就让文物这个“冷门”变成了“潮牌”。 节目播到第3期的时候,执行导演汤浩手机上开始收到来自明星经纪人的“自荐”短信:“还有没有可以守护的文物给我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