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叙事有了新的超越 在2017年的文学创作中,尤其是小说创作中,“70后”一代的自我超越引人注目,也令人欣喜。 文学创作的稳步前行与持续发展,要看年轻作家的成长与成熟。而创作的情形与作品的成色,则是衡量作家成长与进步的最好佐证。“70后”作家正是在2017年的小说创作中,以不约而同的突破与各有千秋的优长,表现出群体性的长足进步。 在由《长篇小说选刊》主办的“2017年长篇小说金榜”评选中,由编辑代表推选出来的候选作品共有15部,其中出自“70后”作家之手的作品几乎占到了半数,如石一枫、梁鸿、任晓雯、乔叶、海飞、李宏伟、马笑泉等人的长篇新作。这些作家之前的作品,都带有这个群体共有的个人化叙事的特征与痕迹,但这些年都在悄然发生着某种变化,这就是越来越在走出个人化叙事,或者寻求在个人化叙事里囊括更多的生活内容,折射更多的社会投影,作品越来越具有一定的历史感与明显的整体性,而且在以典型人物组织故事和揭示题旨上,或自出机杼,或别开生面,有了新的艺术气度。 如梁鸿的《梁光正的光》,把镜头聚焦于梁光正这位普通的农民父亲。作品由他尽其所能地爱着瘫痪的妻子、四个年幼的孩子,又不屈不挠地寻报滴水之恩,怀念故人之情,折射出了一个农民屡战屡败又永不言弃的奋斗史和爱情史。这个作品不同于人们司空见惯的乡土小说,它以特异人物形象的着意塑造,表现出作者在小说写作上的高起点与大目标。 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既写了这个名叫“没用”的女性为父母养老送终,接济游手好闲的哥哥,拉扯大了五个儿女的繁忙而辛劳的一生,又透过她的种种经历折射了社会生活的剧烈演变。一个普通女人的历史,映衬出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乃至一个时代的历史。 石一枫的《心灵外史》,通过大姨妈这个常见又典型的人物,实现了对于社会精神现状、流行症候的观察与触摸。从不停歇精神追求的“大姨妈”,接连陷入了气功、传销等邪性社会团伙和文化思潮,使自己最终走向精神迷惘的困境。作者笔下的大姨妈的故事,轻松中不无沉重,戏谑中内含反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当下社会精神状态的某种现实,饱含了作者对于当下社会的某些精神现象与偏向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批判。 重视人物的塑造,并由人物切入社会生活深处,囊括更多的历史内容,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这使得“70后”作家越来越走出了个人化叙事,或者寻求在个人化叙事里囊括更多的人生内涵,以更立体、更丰富的社会切面为整个时代把脉,作品具有了“意识到的历史内容”。这种年轻作家的成长,是文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动因,在很大程度上也预示着今后长篇小说创作的价值走向与更大丰收。 (作者:白烨,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