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激情燃烧”到“致敬芳华”:怀旧题材影视作品的演变
◎如果说对革命怀旧而言,青春是对历史的抚慰和纪念,是人生终将走出困境的豁达,那么在校园怀旧中,青春则是成长的记录和怀念,是青春终将逝去的惆怅。 ◎从“激情燃烧”的革命怀旧到“青春惆怅”的校园怀旧,再到“致敬芳华”的革命青春,影视作品中的怀旧青春如今已走到了第三个阶段,将青春惆怅融入革命追思,也从怀念青春走向致敬青春。 电影《左耳》剧照 电影《芳华》剧照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里,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历史性地突破了550亿。在12月档的票房推手里, 《芳华》功不可没。电影《芳华》的热映不仅刷新了冯小刚导演的个人票房纪录,还掀起了新一轮的怀旧热情。 《芳华》对文工团青春的描绘和对自卫反击战的呈现给观众带来了一份交织着青春美好与战争残酷的历史记忆,无论老幼都能在刘峰和何小萍跌宕起伏的人生中观照出自己面对共和国历史与青春的感慨。如果说冯小刚过去的历史题材作品( 《集结号》 《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 )在叙事策略上基本延续了第四代导演“从历史中赎回人质”的“伤感美学” ,因此显得比较沉重,那么《芳华》所展现出来的跨越代际的青春则使其终于成为“全家福电影” 。 《芳华》的意义也正在这里,它就像一个药引,触发了关于革命青春的怀旧记忆。 影视剧中的怀旧青春自然并非始于《芳华》 ,早在21世纪之初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2001年)就开启了富有浪漫气息的革命怀旧,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2013年)又将校园怀旧纳入到怀旧的整体语境中。自此,革命的一代和告别革命之后的一代便通过怀旧青春获得了文化上的情感共鸣。应该说,正在热映的《芳华》正是二者合力之下的作品,这也使得“怀旧青春”的含义因此变得更加丰富。 革命怀旧 历史的浪漫化 1987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导小组成立以来,政府从资金和评奖机制上给予了主旋律题材电影极大的鼓励和扶持。新世纪以来,重述革命与回忆历史的讲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改观首先就出现在电视剧创作中。 如果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转型期里,需要以文化乡愁的方式不断回望饱含艰辛的革命历史,强调牺牲与奉献,那么新世纪以来讲述牺牲与奉献的方式就已经发生了变化。以《激情燃烧的岁月》和《血色浪漫》 (2004年)为代表的年代剧,以主人公情感生活的变化串联起国家历史的变迁,在动情的故事中讲述主人公的青春岁月和家国情怀。这种讲述方式与《焦裕禄》 (1990年)、 《蒋筑英》(1992年)、 《孔繁森》 (1996年)等电影的叙事策略截然不同。 这种变化更直接的诱因是家庭伦理剧从“苦难叙事”向“幸福叙事”的转型,以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1998年)、 《老大的幸福》 (2010年)和《幸福来敲门》 (2011年)等为代表的“幸福剧”成为阶段性标识。在幸福转型的影响下,对历史的重述也更加浪漫动人。这里的浪漫至少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故事时间逐渐集中于上世纪80年代这个充满浪漫想象的转型时期,二是对历史的讲述与怀念开始与青春紧密相连。在这样的背景下,接连出现了《幸福像花儿一样》 (2005年) 、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2006年) 、 《甜蜜蜜》 (2007年)等与过去不同的怀旧作品。同时,为了更贴近青春,这些作品还大量启用优秀的青年演员,广受好评,比如青年演员孙俪便是在这一系列电视剧当中成长起来的。 通过展现主人公艰苦而美好的青春年华来表现对革命和历史的回想,是革命怀旧剧的共同特征。这一时期以《云水谣》 (2006年) 、 《山楂树之恋》 (2010年)等为代表的电影也同样遵循了革命怀旧的浪漫化策略。无论爱情故事最终结局如何,都不影响观众与往昔共情。如果说八九十年代“主旋律”电影的催生是国家话语的主动调整,那么或许可以将新世纪以来的革命怀旧影视剧看作是市场对“主旋律”的重新整合,这些作品借助怀旧在国家意识形态和观众趣味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校园怀旧 青春的惆怅 与革命怀旧所强调的历史牺牲和时代变迁不同, 《致青春》所带来的校园怀旧更强调个人的成长变化,从怀念历史的“大时代”转为纪念个人的“小时代” 。这种个人境遇的今昔对比在微电影《11度青春之〈老男孩〉 》 (2010年)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的歌声中,无数观众潸然泪下,借由主人公的遭遇感慨自己的人生,当初在学校许下的愿望如今并未一一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高考制度逐渐完善以来,青年的生活整体上趋于同质化,从社会退回两点一线的校园和家庭。一边是几无差别的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一边是毕业之后日渐明显的社会分化,二者之间的反差是校园怀旧诞生的重要原因。因此, 《老男孩》所开启的校园怀旧在回忆之外还多了一份惆怅。 对于告别革命之后在校园中度过青春岁月的一代,青春被缩减为单纯的校园爱情故事,这也是这一阶段校园怀旧不如前一阶段革命怀旧在故事上更动人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校园怀旧在整体上呈现出“话题很丰富,内容较单一”的面貌,在《老男孩》和《致青春》之后出现的《同桌的你》 (2014年) 、 《匆匆那年》 (2014年) 、《左耳》 (2015年)等作品都没能取得较好的口碑;另一方面,尽管这一类青春片以怀旧为导向,但与革命怀旧相比,大部分作品的怀旧氛围都比较弱,场景、道具的粗糙让人很难感受到年代感。 尽管如此,校园怀旧还是在《小时代》所开辟的景观式青春之外,保留了一份怀旧式青春。如果说对革命怀旧而言,青春是对历史的抚慰和纪念,是人生终将走出困境的豁达,那么在校园怀旧中,青春则是成长的记录和怀念,是青春终将逝去的惆怅。因此相较之下,校园怀旧作品中主人公的传奇性更弱,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往往是校园生活中的青年群像。而毕业之后在情感、工作上的不顺,又更使得校园中的青春更美更令人怀念。 从这个角度来看, 《芳华》被认为是“50后”的“小时代”就不仅仅是因为柔光镜头的相似性了,还因为电影的前半段着重刻画了文工团女兵的青春群像,将青春封存在美丽的舞蹈中,后半段则极力呈现了刘峰和何小萍的坎坷,比起革命怀旧的激情燃烧来,他们的坎坷更带有校园怀旧的惆怅失落。 与激情燃烧截然不同的惆怅失落让校园怀旧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症候,表面上看这种怀旧只是一种个人的情感体验,但实际上却暗含着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在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不断更新的今天,“不变”的我们将如何面对“变化”的社会? 从“激情燃烧”的革命怀旧到“青春惆怅”的校园怀旧,再到“致敬芳华”的革命青春,影视作品中的怀旧青春如今已走到了第三个阶段,将青春惆怅融入革命追思,也从怀念青春走向致敬青春。关于《芳华》 ,自然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读,而关于怀旧青春,也仍将继续书写,也仍然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