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刘锋杰 从1997年美国学者米勒发表文章将西方有关文学终结的观点介绍到国内开始,国内文论界就开始酝酿并终于在21世纪初期掀起了一场有关文学是否已经终结的讨论,涉及了文学是否有了危机、文学有无边界、文学研究是否因为文学的危机而产生了危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等问题。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相关的,不论是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都将引发对于文学的重新理解。我认为这场讨论,不仅是对文学是否终结本身的学案式勘探与证明,试图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而且更是要在这场论争中定出一个对或错,争夺或维护关于文学研究的发言权。可实际上,文学是否终结了这样的观点本身并不重要,如果仅仅只是否定着或肯定着文学终结的观点,并不能推动对于文学的更进一步的思考,也无助于强化文学在整个社会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今天的语境中,不是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样式遭遇了危机,文学马上就要消失了,这个世界上即将没有文学,没有作家了,也没有对文学的欣赏读者了;而是某一种形成于过去的文学观念遭遇了危机,由于它不能恰当地理解文学,在它的视域中,文学才经历着一场危机,没有了它所理解的文学,也没有了它所理解的作者与读者了。其实,当下的文学正在经历一个涅槃,像火中的凤凰,未必不是重生着。文学不是终结了,而是将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于人类社会之中,只是因为我们漠视它而不能感应它。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关键之处就是把握这种文学的重生,恢复文学的固有活力,并给予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才能够看清文学的出路,找到文学研究的用武之地。 我甚至认为,过去的文学研究及其理论若真的终结了,未必是一件坏事,这会让出思想的空间,让我们重新思考,再产生足以阐释今天的新的文学事实的方法,或曰理论。若是一种理论是万古常青的,这是人类思想的悲哀。所以,我期望在没有理论的地方重新起步,至少是在原有理论的影响力已经式微的那个地方,建立新的起跑线,这样,才能真正地有所创造。我是坚信这个起跑线的原点是人性及其对人性的书写,离开了这个原点,就没有文学的理论。即使是过去的文学理论传统,它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及其评论,都是建立在这个原点之上的。不是先有了文学理论,再有文学的;不是先有了文学,再有人性的。而是倒过来,人性引发了文学,文学引发了文学理论。因此,对于人性发生变异的整个历史及其对这种变异的表现,是过去的文学理论存在的依据,也是今天的文学理论存在的理由。 重释文学的可能性,存在于对文学终结的思考中。重释文学,其实就是回到文学的简单,就是面对文学的事实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前不久,有一个打工的阿星杀死了他的老板,这当然地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可阿星的曲折而坎坷的打工经历也是令人同情的。有一位网上诗人名叫商丘天雨,写了一首诗《孩子,我为你流泪》,读着令人落泪。这就是好诗,好文学。多一些这样的诗,多一些这样的文学创作,文学怎么会消亡呢?所以,不是文学要消亡了,而是不能面对生活的创作要消亡了。当文学肩负起了它对人生的神圣义务,文学就与人生同在,与人性同在,与审美同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