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渐行渐远的作家手稿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中华读书报 赵强 参加讨论


    我从1982年大学毕业进入出版社工作,已经30多年。作为出版人的眼福之一,就是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作家文稿。
    目前收藏界、学术界对著名作家的手稿十分感兴趣,像曲波的《林海雪原》改动就十分大,从其手稿上的大量改动,足以窥见作家的创作和提升过程,也足以看出编辑的智慧和劳动。这些名家的手稿,对研究文艺作品的成因、作家的思想和艺术观的变化都起着巨大的作用。然而,自网络崛起之后,作家们纷纷“弃笔”,不会用电脑写作的作家十分稀少。而各大媒体、各个出版机构都需要的是电子文档。有很多出版机构对作者的书稿保存要求很严格,但是也由于每年的产品过多,出版机构无力去保存书稿,因此很多书稿,时过境迁以后,命运各异。
    这些年来,我策划了不少的出版物,作者几乎都是发来的电子文档。然而,只有两个作家,我至今记忆犹新,就是不使用电脑。
    2009年,我像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牧铃约稿。他很快就寄来了书稿,还在书稿上方,用艺术体写的书名《狼影踪迹》,我看过书稿,提出了修改意见,改为《野狼谷传奇》出版。2012年9月,我结识了著名作家,手抄本《一只绣花鞋》的作者张宝瑞老师。他同意把《一只绣花鞋》的续篇《梅花谍影》交给我
    当时所在的出版社出版。他的手写稿足足有一尺高。我于是问张老师,告知这是复印稿,原稿已经由作者捐给了一个纪念馆保存。他的手稿,字体也很工整,每页也就是300多字,很清晰,我们按照流程,先是交给设计公司排印出点子文档,然后修改完善。这本书在拿到书稿3个月后就隆重出版,并一口气在4大城市举办了签售活动,在当时影响很大。
    从此之后,我似乎再也见不到作家的手稿了。作家手稿快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凡事都有两面性。如今作家们纷纷告别手工操作,进入了天马行空的电脑写作,这个写作效率无疑地是提升了,然而,作家的手稿又出现了断档局面,特别是那些名家手稿,更是成为了稀有资源。好在很多作家都有留存手稿的习惯,但是对新作家来说,基本就很少有手稿之说。为此也有很多有识之士担忧,未来的时光,人们将看不到作家的手稿,看到的都是印刷品,那么这文字的魅力还从何而来呢?估计今后的各个拍卖会,也会无作家手稿可拍卖。这种担忧并非耸人听闻。为此有关机构已经着手进行作家手稿抢救工作,如中国现代文学馆,前些年就大力征集作家的手稿,收效显著。但是随着手稿的日趋稀少,这方面的问题将益发凸显。
    为此,我也呼吁,在有关部门对作家手稿进行抢救之际,我们的一些作家,是否也有意识地保留一下自己的手稿,也就是有的作品,也可以手写进行,然后再打到电脑上留存。因为手稿是不可再生的文物,留下手稿,也就是留下一个弥足珍贵的创作记忆和文化遗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