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儿童文学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http://www.newdu.com 2017-11-29 文艺报 李利芳 行超 参加讨论

    
    李利芳,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IRSCL)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专业从事儿童文学研究20余年,为我国当前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界重要的新生代力量。
    
    行 超:随着曹文轩获得国际儿童文学奖,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现状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儿童文学创作呈现井喷式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却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关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李利芳:与儿童文学创作及出版的繁荣发展现状相比,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状况的确不尽如人意,体系性的基础理论研究跟进与突破不够,批评的跟踪、分析总结、价值评判与引领作用发挥得不及时、不充分,积极的、活跃的理论批评研究生态没有确立起来,不能全面深入地满足繁荣的文学态势提出的各种要求。儿童文学界对此的忧虑与呼唤已有多时,亟待获得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抛开这种面上的一般印象,如果去系统梳理、深入研究新世纪以来我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取得的成果,又不能简单地判定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因为这样的判定可能是不严谨不全面的。我们对新时期、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学科建设成绩的总结与研究一直不够,对理论批评成果的彰显、运用不重视,对大量散见的理论批评成果没有做过全面的清理、细读与分析,进而也就不能以问题意识统领剖析理论现象,集萃性地概括与呈现理论建设的具体业绩。特别是,我们没有素描出学人肖像与重要成果肖像,具体勾勒出理论发展的现状,它可汲取、发扬、传承的思想与精神资源。这些都是影响我们作出不全面判断的根本原因。
    而实际上,仅新世纪以来,从2000-2006年,儿童文学论著就有110种,发表研究论文与批评文章等约3800篇。我的一个硕士生曾初步统计,从1999年到2011年,以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有88篇。我们对儿童文学学科史、学术史的研究现在的确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等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现在还在继续做。我们这一代年轻学者在这方面也有成绩,但目前看更要担当起重任。之前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对我国现代发生期的儿童文学学科史有过研究成果,就是《中国发生期儿童文学理论本土化进程研究》,这几年我在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正在完善《新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家个案研究》。这项研究就是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文学重要学人开展的个案式的独立研究,分别去归纳他们个体的学术旨趣、思想脉络、研究视野与方法、具体成绩与贡献,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对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成就一个角度的学术图景绘制,以促进儿童文学学科的自觉反思与本土化认同。对儿童文学学科史的研究我会带领着我的学生持续进行的。儿童文学界在这方面所做的基础研究工作有助于我们学科“体系”面貌的明晰,这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行 超:您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队伍中应该算是青年学者。您认为中国儿童文学评论队伍建设的现状如何?
    李利芳:是的,目前我们这一批青年学者都处于这个年龄段。今年1月,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牵头召开了“中国儿童文学第五代学者论坛”,会议主题是“新时代儿童文学的课题”。这次会议将我们这一代学者推向了学术前台,寄寓着第四代学者对我们殷切的学术期望与成长关怀。我觉得大会主题特别好,“新时代儿童文学的课题”正好映合了十九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要判断。所以,我们这一代学者在新时代一定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目前看,当下构成儿童文学评论队伍的力量是综合多元的,势头比较好。有儿童文学界的资深学者、作家、出版人,他们一直在辛勤耕耘,面向动态发展的儿童文学现象发言评论,这是儿童文学界最好的传统,儿童文学文类的特殊性就是让从业者可以一直保持旺盛的激情与活力。更有年轻一代学者、评论家、作家、编辑、出版人的参与,这一批力量愈来愈发挥重要作用。儿童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跨学科属性,它较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更加突出了多学科交叉共融的特点,在最显性的层面上,它与教育学、心理学、图书馆学、艺术学等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更别说在更深层面与认知科学、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更多学科的关联。所以这就导致儿童文学评论队伍人员身份的复杂性与综合性,评论人员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使儿童文学评论阵地呈现出开放性与包容性,获得了更广泛层面的关注,充实了队伍力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儿童阅读推广的不断深入,更多评论力量进驻这个领域;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评论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存在着加强评论的学术性、学理性、价值导向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从专业化建设的路径看,目前对青年一代学者的队伍集结还有很大空间,我们有一批新世纪以来培养的儿童文学博士,需要有更积极、活跃的平台凝聚这批人员的力量,以更好加强评论队伍建设。
    行 超:近年来,您的研究目光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儿童文学研究。这一区域并不是传统的中国儿童文学重镇,很多情况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可否简单介绍一下西部的儿童文学发展现状?
    李利芳:2008年我获得了一项国家社科项目,题为《中国西部儿童文学研究》,2013年,我出版了《中国西部儿童文学作家论》。我在研究中界定的“中国西部儿童文学”是指发生发展于中国西部大地上的儿童文学活动。“中国西部”指云南、广西、贵州、西藏、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12个省区市。作为文学现象关注的中国西部儿童文学主要强调作家的“西部”身份及其对该身份所持有的文化自觉。
    在儿童文学界有一个公认的事实是,我国儿童文学的地域发展是不平衡的。与东部相比,西部儿童文学整体上处于欠发达的位置。在整个西部地区内部,其发展状况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西南地区发展较为充分,而西北地区则薄弱一些。西部儿童文学的一些代表作家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如云南的普飞、吴然、乔传藻、沈石溪,四川的刘兴诗、邱易东、杨红樱、李开杰、马及时,重庆的张继楼、蒲华清、谭小乔、钟代华,陕西的李凤杰、王宜振、安武林,甘肃的赵燕翼、汪晓军、高凯等。新生代西部儿童文学作家成长形势喜人,如云南的余雷、汤萍、刘珈辰,广西的王勇英,重庆的李姗姗,四川的麦子,宁夏的赵华,陕西的吴梦川、王晓一,甘肃的张琳、刘虎、赵剑云,新疆的刘乃亭,内蒙古的韩静慧等。在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18位获奖作家中,麦子、王林柏、赵华3位来自西部。虽然整体比例低了一些,但还是代表了西部儿童文学的希望。而且有趣的是,18部作品中有2部是科幻文学,这2部全部由西部作家创作,就是王林柏的《拯救天才》和赵华的《大漠寻星人》。西部儿童文学在文体发展上很有特色,各文体呈现有机、均衡、不偏废的状态,在每一文体类型上都体现出了艺术高度的攀爬,形成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这一现象很耐人寻味。
    中国西部儿童文学是西部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关注西部儿童生存状况,凸显西部儿童文化多样性的关键形式,是凝练、再现、利用西部自然、历史、文化、精神生态资源的重要艺术途径之一。我的西部儿童文学研究立足“西部”与“童年”的诗学关联而生成,致力于对西部儿童文学发展状况作全局透视与整体把握,系统研究西部儿童文学的生态资源,厘清“西部儿童文学”中的“西部精神”,研究支撑西部儿童文学实践的文学思想资源,对“西部与儿童”、“西部与童年想象”、“西部土地伦理与儿童文学”等命题作哲理性思辨研究,试图建构出儿童文学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视窗。这一成果也正在完善中。“一带一路”建设为西部儿童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它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