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概况中国发展新阶段所确立的思想纲领,这是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社会发展提出的大国方略,必将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实践。 毫无疑问,文化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里,“文化”这个词汇被特别突出,“文化自信”被深刻地注入到中国社会的精神和实践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性事业。广大文化工作者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和多元的文化创造,不断地凝练文化精品,涵养文化高原,锻造文化高峰。大量优秀的文化成就极大地展示着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气象,也不断展现着中国各族人民寻求美好生活的实践步伐。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大国,相续不断的文化积累与文化创造,成为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尤其是中国戏曲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不断地在时代转型中,通过一代代的戏曲创造者们,高扬社会主流价值,用感动人心的经典创作,在人民的舞台和生活里培养了中国人的情感认同,塑造着中华民族共通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理想。“戏曲现代化”作为一个任重道远的使命,一直在拓展着戏曲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命脉。近五年来,戏曲界在持续致力于传统经典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工作之时,大踏步地在现实题材创作领域中寻求超越。这不但表现在各地有总计超过千部以上的现实题材作品的问世,也体现在中国京剧节、全国戏曲基层院团展演、中国艺术节、“五个一工程”等大型展演评选中现实题材的剧目比例不断提高的局面态势。戏曲创作不但有数量,而且有质量,《永远的歌谣》《西安事变》《母亲》《焦裕禄》《小镇》《李保国》等众多优秀作品,生动地展现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戏曲界所取得的文化成绩。应该说,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需要戏曲界倾注热情来进行书写,这是戏曲发展的重要机遇和重要责任。 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着眼于党和国家的千年大计和万世之基而进行的客观冷静的理论表述。这个矛盾在以戏曲为代表的文化事业中同样不可避免。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有机统一的,成功的戏曲现代戏创作证明了这一点。但不可否认,作为一个传承了近千年的戏曲艺术体系,在现代化的推进中,不但面临着表现题材的挑战,也面临着表现手段的拓展,这是戏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长期面对的艺术课题。 五年来戏曲传承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政策扶持,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发展的不平衡同样存在。这表现在:一、戏曲创作与传承的不平衡。戏曲是累积型的艺术样式,传承与创作的矛盾最终通过优秀剧目的累积和优秀传承者的培养得到有效解决,传统经典的传承失序和现代剧目的创作不力,都无助于戏曲艺术的良性发展。二、区域剧种发展水平与文化品格的不平衡。基于区域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差别,戏曲剧种发展面临的生存空间各有不同,大量的剧种驻守基层社区,条件艰苦,发展滞后,甚至只有一个团队坚守传承,这种状态严重影响着剧种独特文化品格的保持与创造。三、戏曲发展与理论总结的不平衡。戏曲艺术体系是依靠千百年来戏曲的前世今生和近350个剧种共同构建的,但是理论界对于戏曲文化传统,对于戏曲创造的新体系、新典范,总结得都还不够,世界往往无法透过戏曲现代戏来认知戏曲艺术本体。这就意味着戏曲领域中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亟需要通过几十年来数量巨大的优秀力作进行总结、提炼和融合。戏曲的理论创新既要极大地关注戏曲现代化的成就,同样需要引领戏曲现代化的发展。 戏曲界在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不断地用艺术实践来承担新时代的新任务之时,要及时地面对掣肘戏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素,担负传承发展戏曲的重要责任。做到对传统的真正传承,让戏曲的传统艺术经典、传统艺术体系、传统艺术境界能够得到精彩再现;做到对现代戏曲的真正创造,让戏曲艺术灌注着属于新时代的现代理念、现代技法、现代品质,应该是中华民族戏曲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作出的切实推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