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平衡破缺—平衡: 音变的系统性 平衡与平衡破缺是基于对称破缺理论形成的概念。杨振宁与李政道凭借对对称与非对称的独特认识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对称性破缺理论相关的三对重要范畴,分别是守恒与不守恒、平衡与非平衡、无序与有序。在平衡与非平衡这一对范畴中,平衡破缺就是将系统平衡态与非平衡态联系起来的关键。 一般认为,平衡态是指系统各部分的宏观性质在一定时间内不发生变化的状态。相类似的概念有“对称态”或“协合态”。与之相对应,由于系统自身涨落以及外界环境扰动,系统各部分的性质和状态发生变化,平衡性降低,这个过程就是平衡破缺。 在动态系统里,平衡态是相对的,平衡破缺是绝对的。从对称破缺理论的视角看,对称破缺不只是一种现象,更是动态的发展演化过程。复杂性和层次结构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破缺。正是由于对称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平衡破缺使系统从平衡态向非平衡态发展,引起系统格局的调整,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平衡。 平衡破缺按其动力来源可以分为自发破缺和诱导破缺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在语言系统的演变中都有鲜明而充分的体现。基于系统自身要素的涨落,导致系统的发展和变化,原有的系统平衡性降低,造成自发破缺。 自组织性:系统性音变的实现 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平衡态是相对的,而平衡破缺则是绝对的。但平衡破缺的结果并非将系统引向彻底的非平衡状态,而是使之达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相对的平衡态。这一动态发展过程如何实现?也就是说,系统从单一或若干要素的涨落发展到整个格局的调整,其动力机制是什么?答案是自组织性。 非线性复杂系统具有自组织性。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精细方向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的过程。 语言系统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系统的自组织性。语言系统丰富的发展变化,不会将语言引向系统崩溃的道路,而是在语言系统内在机制的作用下,引导其向一个新的相对平衡态发展。语言系统的自组织性,体现在从初始条件到系统格局调整的整个过程之中。 由上可见,语言的发展演变呈现出较清晰的图景:语言作为动态系统,其发展本质上是内因驱动。语言要素的随机涨落是语言发展的初始条件;涨落导致平衡破缺,为语言的系统性调整提供了必要性;系统的自组织特性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可能性;外部环境对语言系统有扰动,这种扰动通过语言系统的内部要素发挥作用,造成系统的不规则变化。这一宏观图景表明,语言的发展是内在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这是语言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语言学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