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重叠问题是语法学界受到学者关注较多的问题之一,陈青松、陈安平(2002)对动词重叠50年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可见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文章指出,重叠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 动词重叠是现代汉语中重要的语法现象之一。它丰富的表达功能体现了汉语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对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进行研究, 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本质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于江(2001)介绍,50年代起一些学者在介绍这一现象的同时开始涉及到重叠后所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6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70年代末以来又相继发表了一系列专门探讨动词重叠的文章,专家们就动词重叠的范围、意义、条件、语用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探讨。 根据知网的统计结果,2016年,文题中涉及到动词重叠的硕士论文有五篇,分别是从汉语和蒙古语的动词重叠对比分析、汉语动词重叠的对韩教学、动词重叠的偏误分析、蒙古国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的习得以及留学生的动词重叠式的运用等角度进行的研究。 2016年各类学术期刊中,关于动词重叠问题的文章主要有五篇,涉及到量词短语的投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词典对动词重叠的标注问题、表示量减的原因以及句法推导等各个角度,各有理论基础及实用意义。下面我们介绍这五篇论文的研究情况: 熊仲儒《动词重叠的句法分析》,发表于《世界汉语教学》2016年第2期; 文章论证了汉语的动词重叠并非形态变化,而是动补结构的一种形式,后边的动词为借用量词,做补语。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节是量词短语,论证不仅名量词可以投射为量词短语,动量词也可以投射出量词短语,并且量词的补足语都可以是限定短语;第二节是动词借用为量词的分析,论证借用为量词的动词也像普通的量词一样能投射出量词短语,也能以限定短语为补足语,补足语为零形式的量词短语在分布上跟其他补语相同;最后是结语。 张赪《动词重叠式的现实性句法特征演变》,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文章选取明初期和明中叶三部小说作为语料,分别为《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考察了小说中各类动词重叠式在现实句和非现实句中的使用情况。联系汉语的历史,指出“V 一V、VV”动词重叠式在产生之初既可用于现实句、也可用于非现实句,但逐渐演变为具有强非现实性特征的句法结构,明代中叶前后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时期。明中叶动词重叠式现实性表达存在地域分布差异,北方主要用“V 了V”,南方主要用“V 一V”,清以后“V 一V、VV”一般要加“了”才可用于现实句。 文章指出,现实性与非现实性是语法学研究中一对颇有争议的范畴,其是否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学界都有不同意见。文章以动词重叠式的发展为例,说明这对范畴确对汉语语法的历史演变发生了作用,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冉晨《学习词典中动词重叠的标注问题分析——以〈现代汉语动词例释〉为例》,发表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年第3期; 《现代汉语动词例释》对动词重叠进行了标注,且首创性地标注了具体重叠格式,但该词典中存在动词重叠式选择不准确、可重叠动词标注遗漏、重叠式标注有错误和遗漏、例句不充分四大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