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话题的研究概况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汉语话题的研究,如陈平(1996),袁毓林(1996),曹逢甫(1995)、(2005),刘丹青、徐烈炯(1998),徐烈炯、刘丹青(2007),徐烈炯(2002)、(2009)等。 徐烈炯、刘丹青(2007)指出,关于话题的研究有很多方面,包括话题的概念研究、话题的结构位置、话题标记、话题的语义关系及其句法表现、话题的指称特点、话题的话语功能与话语环境以及话题结构与汉语的语序类型等方面。该书介绍了从功能主义角度研究汉语话题的代表性著作,如Li & Thompson (1976)、 曹逢甫(Tsao 1979)、Li & Thompson 1981、方梅(1994)等。 曹逢甫(1995)采用“主题”的术语,认为汉语不像Li & Thompson (1976)所说,属于主题明显的语言(topic-prominent),而应该称为语段(discourse)取向的语言。主语是句法概念,其语义范围覆盖的是动词组;主题则是语段概念,它可以将其覆盖范围扩展到数个句子。在这一基本观点下,作者认为主题应该是“已知”信息,而那些“非已知”的主题表明它们的作用往往是把一个新的谈话内容引入语段,也就是说,“非已知”主题可以影响主题转移。这是指引出一个新主题,或者是把前面说话中已经丢掉的主题再引进来。这是属于主题对前面语段的功能,主题对后面语段的功能为串联功能和对比作用。 曹逢甫(2005:127)进一步谈到了次要主题的问题。文章谈到了很多句式,认为“把”字句中“把”后的宾语为次主题。刘丹青(2004:118)谈到了“把”字句、句法化话题与汉语语序类型的关系。 对于话题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可以进行,例如话题的主次问题、话题的位置、话题句的定义和范围问题等等,这些研究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汉语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曹逢甫. 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M] . 谢天蔚译.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曹逢甫. 汉语的句子与子句结构[M] . 王静译.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3]陈 平. 汉语中结构话题的语用解释和关系化[J] 徐赳赳译. 国外语言学,1996(1) . [4]方 梅. 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J]. 中国语文,1994(2). [5]刘丹青、徐烈炯. 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 中国语文,1998(4) . [6]刘丹青. 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徐烈炯、刘丹青. 话题与焦点新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8]徐烈炯、刘丹青.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9]许余龙. “把”字句新析—《从主题—评论的观点看‘把’字句》一文评介[J]. 国外语言学,1989(1). [10]袁毓林. 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J]. 中国语文,1996(4) . [11]张伯江、方 梅.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2]Brown &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3]Chu . The Prototypicality of TOPIC in Mandarin Chinese[J], JCLTA 28.1,1993. [14]Li & Thompson.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M] . C.N. Li, ed, 1976. [15]Li & Thompson.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16]Doris L.Payne. Pragmatics of Word Order Flexibility [M] . John Benjamins B.V., 1992. [17]Pamela Downing & Michael Noonan. Word Order In Discourse [M] . John Benjamins B.V., 1995. (中国社会科学网 郭雅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