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其实老外学汉语更蒙圈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济南日报 李雪萌 参加讨论

    近日,一则《清朝英语教材长这样150多年前中国人这样学英语》的消息引起大家关注,书上一些用汉字标的英文读音,现在看起来让人啼笑皆非。也让网友们又想起了当年在“thank you”下面标上“三克油”的时光。
    大部分人学习另一种语言都不容易!我们学不好字母文字固然是坏消息,但好消息是,我们并不孤单,老外们学汉语更难。
    无迷茫、不外语
    这本出版于“咸丰十年”的英语教材,画风与今天的英语课本完全不同。小编犹记得当年用汉字给单词注音,被老师勒令擦掉;但这里,汉字标音却是主要学习方法。
    看到“土、度、回夫、买以、勿伦脱”,不要以为是乱码,是“to do with my friend”(我与朋友做去);“托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为”,意思是“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明日给你回音)……
    大概教材作者也知道这种学习方法在科学性上有所欠缺,所以在开篇友情提示诀窍:“唯学者自揣摩之。”意思就是学会学不会,只能看你的造化了!
    专家说,用汉字为英文注音的学习方法,在近代曾长期大量存在。19世纪初,中国最早接触外语的通商口岸,一些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学习教材比较流行。大都是洋泾浜风格,都是用汉语为英语注音,方便中国人学习。
    林则徐55岁时开始自学英语,也是只能死记硬背。他同样用汉字给英文单词注音,China的后边注上“柴诺”,doctor后注“诺克拓”,trade注“吐烈”。据说李鸿章每次出使外国,也是用这招,将一些寒暄语用汉语标在扇子上,临时抱佛脚。
    其实中外人士的脑回路都差不多,在我们这样学外语的时候,外国人也不约而同地找到了同样的方法。有人实拍了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的汉语课本,居然也是用字母或单词来标注,比如“手臂”是“show bee”,还在旁边贴心地画了一只蜜蜂的图片;“膝盖”则是“She Guy”,附图是个小姑娘。
    在世界语言之林中,汉语历来以难学而出名。马克思当年都没能挑战这个难关。甚至有种说法:英国学者威尔斯在其《世界史纲》中,把中国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原因,归结为汉语的阻碍——因为太难学,中国人都把精力用在语文学习上了。
    网络上频频有老外关于汉语难学的吐槽,一个男孩跟着光盘、一本正经读拼音的视频一度广为流传,尤其是其读绕口令的时候那个迷茫的眼神,让很多网友“笑了一百遍”,认为大学时候考四六级受到的折(终于“大仇得报”。那时的一位翻译家
    说到一百多年前国人学习外语,必然会让人想到那时候中外的一些文化交流。中西方的互相了解正是从清晚期开始的,那时候就有了很多翻译作品。
    不懂外语也可以搞翻译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来给读者介绍一下林纾。
    林纾被认为是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他最有名的翻译作品是《巴黎茶花女遗事》。这也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部长篇译著,为国人见所未见,立即风行全国,一时洛阳纸贵。大翻译家严复曾赞曰:“伤心一部茶花女,荡尽支那浪子魂”。
    林纾翻译过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小说,总数超过180部!
    所以这是一位精通多种语言的天才吗?并不是!林纾不懂任何一种外语,不认识一个外文单词,甚至都不认识字母!
    他的方法是:想法搞到原版著作,请一位或几位留学归来的朋友讲给自己听,他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再用文言文转述下来。
    节选一段“茶花女”大家随便感受一下:
    明日马克(就是玛格丽特)仍不言,双泪迸落如雨,泪注颊上,晶莹如巨钻射光,举其弱腕,将与余执,复又撒落衾上。余以为前吝尽销矣,乃约马克同行离巴黎。马克曰:“不能。”察其声,似恐极而颤。
    这种独特的林氏翻译方法,让很多作品远远脱离了原貌。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林纾的翻译全凭心情,不喜欢的情节就大段拿掉,人物对话重新设计,甚至直接在书里插入自己的评论感想——一个翻译家,率性写意到这份上,也算是空前绝后。
    然而林纾的贡献不能被忽视抹杀。他最早向国人介绍了西方完全不同的生活、思想、风情,大家最早从他那里接触了《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和《块肉余生述》(即《大卫·科波菲尔》)等经典名著。
    重要的是,林纾让我们知道了,一定要学好外语,去读原版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