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敬畏母语,是语文规范运用的前提(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光明日报 黄安靖 参加讨论

    近几十年来,语文运用状况不尽如人意。“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几近成为语文生活的常态。这种状况,绝非单一原因使然。个人认为,在诸多原因中,以下几方面是十分突出的:
    一是态度问题。《咬文嚼字》曾开展过“咬嚼名家博客”活动,以新浪博客上的12位名人为“咬嚼”对象,其中有人的差错率竟然超过20/10000。低级差错多得到了惊人的程度,如“令你们自豪”误成了“另你们自豪”,“见人不救”误成了“见人不久”,“日理万机”误成了“日理万基”,“剖腹产”误成了“抛腹产”,“脱缰之马”误成了“脱疆之马”,“总理”误成了“经理”,“孔夫子”误成了“孔天子”,等等。只要稍稍用点心,这些差错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然而,它们竟“堂而皇之”地大量出现,这无疑是态度粗疏所致,说明相关人等毫无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意识。
    二是管理问题。为了弄清图书编校质量下降的原因,《咬文嚼字》曾在全国范围内调查过几家颇具影响的大型出版机构。结果真让人大跌眼镜!为了追求出版利润,不少出版社竟然撤销了校对科,而把校对工作交给外聘人员完成,甚至还有出版单位没有校对环节,根本不校对。编校是一种很专业的技能,系统地学习编校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编校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一些出版单位为了降低成本,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培训。还有一些新组建的出版集团,居然未设立监管出版物质量的管理部门,对所属出版单位缺乏编校质量的有效监管。在这种状态下,如何保证出版物的语言文字运用质量?
    三是教育问题。中国文化传统,其实是非常重视“语文”教育的,“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一直是旧式教育的基础。自清末民初,我国迈入了现代教育阶段,但旧式教育中对“小学”的重视传统并未被抛弃,语文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文革”期间,教育体制遭到严重破坏,教育教学活动几乎处于全面瘫痪状态,语文自然难逃其厄。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秩序虽然恢复了正常,但由于对“数理化外”等科目的过度偏重,严重挤占了语文教学时间,甚至出现了严重轻视母语教育的倾向。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现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或遭到破坏,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这个时间段成长起来的人,正是现今语文生活的主体人群。语文没学好,要想准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难度可想而知。
    遏制语文差错泛滥,推动语文规范运用,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做,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所有工作中,我们认为,重中之重是激发国人的规范意识,唤醒国人对母语的敬畏之心。只有先把这项工作做好,其他工作才能顺利展开,才能取得真正实效。
    《咬文嚼字》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重点关注重大新闻、热点事件报道以及名人偶像所犯的差错。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开幕式用《论语》中的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全球来宾,有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却将“乐”误读成了;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介绍他的作品时,《天堂蒜薹之歌》多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2016年,体育明星林丹发出一条个人道歉微博,其中将“作为”误成了“做为”,等等。这些差错,均被列入当年的“十大差错”榜单。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并非“炒作”,而是想以此方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让语文规范运用问题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让热爱母语、敬畏母语成为全社会的“集体意识”。这是减少语文差错、推动语文规范运用的前提。
    但愿能心想事成!
    (作者:黄安靖,系《咬文嚼字》杂志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