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母语是每个人最初学会的语言。然而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人对母语的使用还是错误频出。我们特邀《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黄安靖撰文,分析10余年来的语文差错,以在国际母语日刚刚过去之际,再一次提醒我们热爱母语、敬畏母语。 自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至2016年,已连续发布了11次。通过梳理不难发现,10余年来《咬文嚼字》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可谓“丰富多彩”: 有时政领域的,如“两会”召开期间“议案”“提案”混淆(2014年);有经济领域的,如“一篮子货币”误为“一揽子货币”(2016年);有文化领域的,如“文职干部”误称为“文职将军”(2013年);有教育领域的,如高考作文题将“英国作家戈尔丁”误为“美国作家菲尔丁”(2013年);有体育领域的,如“发角球”误为“罚角球”(2015年);有商业领域的,如“黏豆包”误为“粘豆包”(2016年);有卫生医疗领域的,如“综合征”误为“综合症”(2015年);有司法领域的,如“服法”误为“伏法”(2013年);等等。 有读音错误,如“发酵”的“酵”误读成xiào(2012年);有用字错误,如“胡蜂蜇人”误为“胡蜂蛰人”(2013年);有用词错误,如“其间”误成“期间”(2008年);有成语运用错误,如把“首当其冲”理解成“冲在前面”“首先”(2009年);有引文错误,如告子的“食色,性也”被当成孔子或孟子的名言引用(2006年);有语法搭配错误,如“念紧箍咒”误为“戴紧箍咒”(2007年);有数字用法错误,如“七十几美元”误成“70几美元”(2014年);有计量单位错误,如“英寸”误成“吋”(2007年);等等。 差错涉及语文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涵盖了语文差错的所有类型。语文差错的泛滥之势,由此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