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曾对郭沫若说:“我们苏联的儿童,只要学习三个礼拜,学会了俄文字母和拼音法,就能够看书,你们的情形怎样?”郭沫若回答道:“我们不行。往往学了三年还不能够看书呢。汉字学起来的确是有困难的。” 早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曾推广过拉丁化“新文字”,吴玉章为主要领导者,1940年12月25日,边区政府颁发《关于推行新文字的决定》,宣布新文字与汉字具有同等法律地位,1944年暂停。 为减少文盲,当时军队有一个叫祁建华的教员,可以帮助战士在很短时间内学习三千个汉字,郭沫若称他是第二个孔夫子,可在社会上推广却失败了,因为战士都很年轻,此外没有工作压力,可以集中学汉字。 性格优势致平稳过关 在拼音委员会中,负责起草方案的是叶籁士、陆志韦、周有光三人。 叶籁士是语言学家,曾任人民出版社第一副社长兼第一副总编,1954年调至中央宣传部,后在文改委任秘书长,行政工作繁忙。陆志韦是我国心理学的奠基人,还是诗人、语言学家,40岁时便代理燕京大学校长,1952年遭错误批判,陆平时教学工作繁忙,此外还在语言所从事研究工作。 周有光曾说: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是三个人,只是我干的多一点罢了。 对于汉语拼音方案,当时最受批评的是j、q、x,因与外文发音不尽相同,有人对周有光说:我姓邱,我以后岂不成了阿Q先生了?周有光开玩笑说:你不要怕,英文里面的皇后(Queen)也是以Q开头的。 因毛泽东反对,传统汉字并未废除,汉语拼音方案只起辅助作用。 为减少记忆量、便于学习,汉语拼音方案将相近的音合并在一个字母中,比如zi、ci、si,zhi、chi、shi和ji、qi、xi中,韵母发音其实不同,却都标为i,给学中文的外国学生带来一定困难。 在“文革”中,周有光遭遇冲击较少,陈效师先生说:“(当时)文改会八大研究员都受到冲击批判,倪海曙脾气最不好,受到的打击也大,周先生一贯温文尔雅,从不大声说话,未见他发过脾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