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委员会的三大任务之一。 1955年2月,拼音方案委员会成立。吴玉章、胡愈之任正副主任,委员有韦悫、丁西林、林汉达、罗常培、陆志韦、黎锦熙、王力、倪海暑、叶籁士和周有光。 同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被点名参加会议。会后,胡愈之对周有光说:“你不要回去了,你留在文改会工作吧。”周有光笑了笑,说:“我搞语言是业余搞着玩的,是外行。”胡愈之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 不久,周有光接到通知,从上海调往北京。这时的周有光才算是扎在了拼音工作里。虽然在拼音方案委员会位居末席,但是周有光承担的具体工作一点都不少。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下设两个研究室,第一研究室是拼音化研究室,周有光当主任。拼音方案委员会的委员们平时各有各的工作,开会时聚在一起议一议,具体工作都落在拼音化研究室。汉语拼音草案由叶籁士、陆志伟、周有光共同起草,很多案头工作主要由周有光承担。从英国购入的字母书成了有益参考,除此之外,他还四处寻求资料,比较世界各种文字的特点,写成了一本《字母的故事》,后来修订为《世界文字发展史》出版,颇受欢迎。 世界上已经存在的字母太多了,有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等等,周有光精心比较,把拉丁字母推为汉语拼音的字母首选。他提出口语化、音素化、拉丁化的汉语拼音三条基本原则,并阐明《汉语拼音方案》有“三是三不是”:不是汉字的拼形方案,而是汉语的拼音方案;不是拼写文言的方案,而是拼写白话的方案;不是拼写方言的方案,而是拼写普通话的方案。这些原则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认同。 1956年初,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又经过两年的审定、修正,在1958年2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汉语拼音方案得到正式批准。 周有光的孙女在小学时对他说:“爷爷,你亏了,你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语文半路出家,两个半圆,合起来是一个‘0’!” 周有光的努力当然不是一个零。如今,看似简单基础的“a o e i u ü”和“b p m f”已经不可或缺,《汉语拼音方案》在推广普通话、语文教育、编序和检索、通讯、信息处理、专名拼写、对外汉语教学等许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