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脏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解释是:指下流的话。究竟何为“网络脏话”?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网络脏话”是指通过谐音、音译、合成等方式对传统詈语进行改变,实现内涵上的转移,造成对正统义或权威义消解和挑战的一类词汇。它流行于网络,功能上近似于“口头禅”,是网络群体在彰显个性的同时,用以宣泄某种情绪的一种语言。例如:尼玛、屌丝、逗比、砖家、滚粗、劳资、心机婊、麻蛋等,通常都被看作“网络脏话”。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网络脏话时常会受到极大排斥和强烈抵制。 人民网舆情研究室曾对“尼玛”等类似的网络词汇在文中标题和在原发微博中的使用频率作过统计,并进行过排名。数据显示,“尼玛”、“屌丝”、“逗比”等词名列前三。《新京报》 2015年6月3日刊登了《网络低俗语言黑榜发布 满是脏话》的文章,对此进行了评论,认为“尼玛”一类的网络语言低俗、充满侮辱谩骂的味道,应视为脏话。那么,这些常被冠以“网络脏话”的词是否真的就是脏话呢?也不尽然。多数网络脏话源于现实生活中脏话的谐音,但如果结合语境,我们就会发现,诸如 “尼玛”之类的网络语言,实际并非“脏话”。 搜狐网2016年7月6日发布了一则新闻《芜湖92条扬子鳄因大雨部分逃逸,目前只抓到5条》,文中事发地花桥镇政府为了稳定周边群众恐慌情绪,发布通告称扬子鳄为非大型攻击性鳄,圈养的扬子鳄不具攻击性。对此,四川一位网友发文评论道:“尼玛,搞笑,不具攻击性。”显然,该网友用“尼玛”一词并非出于骂人目的,“尼玛”在此并非是脏话。在这一语境中,“尼玛”并无其原型谐音词(“你妈”)的不礼貌之意,仅仅只是一种不满情绪的发泄。 搜狐网2016年7月7日发布一则新闻《高校被淹 男生集体为女同学送饭》,安徽蚌埠的一位网友评论道:“尼玛隔壁高校不放暑假?”同样在句中使用了“尼玛”一词,从话语中可以推测出该网友很有可能是在被淹高校隔壁学校读书的大学生,他(她)认为自己的学校已经放假了,而被淹的学校却还没放,表示不解。“尼玛”一词用在这里,目的只是想要强化自己“被淹高校为何还没放假”的疑问,并没有任何不礼貌之意。 以上例中的“尼玛”,其谐音原型词所代表的粗俗义已经基本消失,贬义的感情色彩已然消解。例中“尼玛”基本出现在句子相对靠前的位置,作用上大致相当于“啊”、“哎”、“唉”等语气词,但较普通语气词的功能显然更强大,看作一种口头禅似乎较为合适。由于在虚拟的网络语境中,缺乏身势语、语气等副语言的直观表意形式,因此网络脏话很好地承担了现实语境中副语言和一般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双重功能,是一种对现有表达方式的补充。 再如“屌丝”一词,音译自Diors,最初起源于某明星的粉丝被称为D丝、帝丝,后被恶搞,通过谐音称其为“屌丝”。可以说这一名称的出现和流行是人们通过恶搞来宣泄某种情绪的产物,目前已经从粗口变成普通人群都能使用的词语。至于“逗比”则直接由“逗”和谐音“比”(逼)组合而成,“逗”有活泼可爱之意,而“比”是“逼”的谐音,暗含些许傻气之意。“逗比”基本义是指某人很可爱但又有些傻。从产生之初“逗比”就属于中性词,既可以用于陌生人,也可以用在好友身上,但在交际活动中出于礼貌、尽量避免冲突等方面的考虑,“逗比”一词往往用于较熟悉的朋友之间互相调侃。 既如此,我们对一些“网络脏话”中的成员似乎也不必那么敌视,如“屌丝逆袭”恰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很多普通年轻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有朝一日也能取得成功。至于那些真正带有脏话意思的词,现实中的使用频率始终保持在非常低的状态。 网络脏话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用者只是一些思想相对活跃、追求时尚的青年人,使用范围相对有限。网络脏话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网络脏话有其存在的土壤,一是满足了年轻人喜欢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二是体现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在网络世界用独特方式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需要;三是顺应了语言自身发展变化的需要。网络脏话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是语言使用者和语言本体交互作用的结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