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这种需要译者付出艰苦劳动,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工作,为何一直处于社会边缘的地位?翻译职业的尴尬,译者生存的窘迫,部分是由于人们对于翻译职业的无知与忽视。(摘要) 坊间有种说法:平庸的译者会毁了佳作,而优秀的翻译家则会成就中等作品。关于翻译优劣的讨论伴随翻译研究的始终,但是在诟病译者水平低、职业道德差、译作质量低的同时,也需要从社会学视角审视翻译行业中存在的多重困境。这些悖论的存在说明行业发展的不健全。 翻译过程难 翻译报酬低 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简单转换,它强调语言的创造功能,讲究译文的艺术效果,是一门需要投入心智和情感的艺术创作。中国知名的翻译家们论及“翻译之难”有各种言论。杨绛在《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中说,翻译是一项苦差,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是同时伺候两个主人。萧乾说过“翻译好像走钢丝,实在艰难,如果流畅了,就和原文走了样;有时忠实却不流畅”。鲁迅在翻译《死魂灵》时就苦于“名目”繁多,“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只好“硬着头皮译下去”。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中国翻译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译者的母语能力,译者如果词汇贫乏,即使精通外文,也难以把原文的意思如原作那样表达出来。 然而,历经苦难的翻译目前却换不来几个铜板。国内译界的现实是:信息膨胀导致译者工作量巨大,但劳动报酬却没有改善,甚至可以说繁重的智力、体力劳动仅换来廉价的报酬。根据《2014年中国翻译服务行业报告》,约一半的全职翻译和管理人员薪酬水平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以下。报酬与付出的严重失调导致双语能力好、工作经验丰富的人不愿意从事笔译工作,翻译服务企业75% 以上的专职人员都集于管理岗位,高达61%的企业将一半以上的翻译业务交由兼职人员来完成,甚至有少量企业将全部翻译业务都转包给兼职人员。兼职译者多是外语院校的学生,他们接活练笔,或者是层层分包,翻译质量可想而知。“翻译过程难,翻译报酬低”的难题导致优秀者不愿从译,用人单位也感叹缺乏翻译良才。 翻译时限短 抢滩任务重 时间短、任务重,要数新闻翻译。每天多种新闻信息铺天盖地,各类媒体和网站要分秒必争推出境外新闻以求时效。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并译出,译员和编辑难免会有智力、知识、心理等多方面的不足和制约,劣译或误译在所难免。关注《参考消息》和一些新闻网站,可见其汉译语言恶性欧化明显、用词造句反复累赘、凸显洋腔洋调。 出版市场竞争激烈,译作出版商急功近利,缩短翻译时间,使翻译图书质量失去了保障。部分译者也希望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成效或利益,一部国外畅销书到手,圈内朋友一人一章,没有统一的翻译管理,统一体例、统一术语、统一标准等工作一概省略,匆匆译出,无暇互校,就交付出版社。如此速度,质量如何保证? 如在“常凯申”的误译事件中,署名译者受到许多批评,但笔者认为,这未必是译者自己的误译,也许是学生分译,署名译者错在最后统稿未做仔细校对,导致如此低级错误。当然,出版社在该事件中也不能独善其身。出版社未对翻译质量审核把关,任由译者违背翻译伦理,成为劣译或误译的推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