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末,《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发布。以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的推出为标志,中国语言生活研究已经走过十年。十年来,语言生活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少人问津的边缘话题,逐渐成为学术研究中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语言生活研究的特点是研究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学者看来,纵观十年来的语言生活研究,不但在理论层面上积极探索,而且在实践上直面语言生活的巨大变化,努力服务国家与社会。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成为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围绕语言生活研究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盛玉麒。 中国社会科学网:我国语言生活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新问题和新情况层出不穷,纵观近十年的语言生活研究,您认为研究主要关注哪些内容(比如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问题、濒危语言保护)?取得了哪些成绩?请您对此分析阐释。 盛玉麒:首先是国家和大众对语言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上个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来,语言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被重新定位,成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前沿和热点。伴随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出现的鼓舞人心的创新,语言和语言应用已经从人类社会交际的符号系统一跃成为认知世界、分析情感、了解事物、解释事件、预测未来的中介和资源,成为人际系统和人机系统交互共享的信息载体。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成为跨文化认知与传播的重要媒介。语言的民族性逐渐弱化,社会性不断增强。语言的国际话语权成为大国崛起的重要构件。语言的资源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权利价值等不断提升。20年网络生态环境的发展,为多元化语言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多功能的共享平台。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在“口无遮拦”的自由表达中表现了个性化与规范化互动的语言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充分体现了超大规模复杂性系统的自身净化功能。十年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曾经的许多“新词新语新用法”大浪淘沙般,各有千秋。 第三,我国在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抢救式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在城市化过程中语言接触与融合、普通话推广与应用,两岸三地以及全球华语华文交流与应用中稳态系统的认识与研究,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在国际化背景下,世界只有一个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只有一个汉语。全球华语华文是一个具有同根同源的大系统,海峡两岸词语表现出来的差异属于系统内部差异,丝毫不能影响和动摇汉语底层的稳态系统。 第四,对于网络语言,特别是所谓“不雅”、“不宜”之类,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见怪不怪,但不必大惊小怪。新媒体大数据时代,语言词汇最能反映生活的任何细微变化。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小众化的社交网络,何止“信息爆炸”可以概括。鼓励正能量的发声,在评价体系上给网络平台发表的文章以适当的地位和关注,是网络语言规范化的最佳选择。相信“超大规模复杂性系统的自身净化功能”这一规律,正如“天要下雨、娘要出嫁、孩子要长大”一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也许是最高的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